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政治教学改革 >试议构建基于数学课堂文化构建实践和

试议构建基于数学课堂文化构建实践和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6488 浏览:2146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对数学课堂文化构建的思考与实践,以增加数学教育的文化内涵,提升数学教育的价值,是非常必要的。数学课堂文化的构建,要求教师站在“文化”的高度审视教学内容;要着力创设在课堂中产生学生思想的时空;要教给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和思想方法;重要的是注重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在数学课堂构建数学课堂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数学课堂数学文化数学素质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的学生形成了一种学习意识:文本就是真理,教师就是权威。学生把学习理解成了读教科书,做老师规定的习题、讲义,认为答对了老师的问题,就是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智慧和能力。于是,在我们的许多常态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这样问:听懂了吗?记住了吗?会做了吗?当我们看到这种现实的课堂文化,结合我们当前的课堂改革,我们迫切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文化。因为我们认为没有课堂文化的构建,课堂教学改革必将走向形式化,最终无功而回。
下面,笔者试就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构建,结合实例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数学课堂文化的构建,需要着力创设在课堂中产生学生思想的时空

我们时常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越位”,把自己变成课堂的主宰,自己一讲到底,课堂变成“一言堂”。这实质是课堂文化的专断现象。在实施课堂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课堂角色,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要使课堂产生学生的思想,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营造宽容的课堂环境,树立的课堂观念

宽容是课堂生活的起点。因为宽容,学生才敢于道出困惑,才敢于质疑,才敢于创造;因为宽容,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困惑,才能听到质疑的声音,才能判断教学的下一个方向在哪里。师生真正的思维对话与碰撞才得以展开。

2.丰富课堂活动形式,使学生能有所“表演”

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必须有能让学生有所“表演”的形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整堂课围着习题转的那种“版本”下,学生很难有所“表演”。教师不仅要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衔接,更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为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现在不少教师所采用的“做一做”“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辨一辨”“估计一下”等方式,都是能让学生有作为的好形式。还有像数学小游戏、小论文、辩论赛等各种开放型活动形式,只要组织得好,都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言,能让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让他们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数学课堂文化的构建,应教给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和思想方法

数学家波利亚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教师要努力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解法,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更符合学习规律,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学会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加强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学习新知识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他们就掌握了打开宝库的金钥匙,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案例: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中,通过实际问题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然后,向同学们提出了问题。
教师:今天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按照以前研究和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应该怎么办?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转化成已知的问题来解决。
教师:那么,我们已知哪些与之有关的知识?
学生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师:那么,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区别?
学生2:二元一次方程组比一元一次方程多了一个未知数,多了一个方程。
教师:要实现“转化”,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3:关键是消掉一个未知量。
教师:有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呢?
几分钟的讨论,同学们不仅想到用代入消元法,而且也用到了加减消元法。在笔者进一步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也搞清楚了为什么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体会了“等量替换”的思想。
然后,在安排例题和练习时,有意识强调代入消元法,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它。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任,适时地发挥指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点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态。这正是构建数学课堂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数学课堂文化的构建,要注重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数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而形成解决考试所需要的解题能力,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如何利用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来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其实,每一个重要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
案例:在教学“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一节概念教学设计如下方案。
方案1:教师在黑板上画△ABC,边画边解说,取BC的中点D,线段AD就是△ABC的一条中线,作∠A的平分线AE,交BC于点E,则线段AE就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作AF⊥BC,垂足为F,则线段AF就是△ABC的一条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辨认训练。方案2:教师请大家拿出纸、尺和笔,和学生一起回顾已学过的有关角平分线、垂线的画法,再提问:如图1,点P在△ABC的边BC上运动,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会有一些“特殊”的线段?
经片刻思考后,学生能陆续发现角平分线、垂线、中线,从而引出课堂: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的线段。教师再补充完善概念,进行辨认训练。
方案3:教师先提出问题,给定△ABC,能否在BC边上找到一点D,使得AD将△ABC的面积平分?若BC上有一个动点P,当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线段AP的长度最短?
教师提出“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的距离何时最短?学生经过探究思考,不难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引出中线、高的概念,之后再引出角平分线的概念。
方案1形式单调,学生对学习这三类线段的价值心存茫然,只是依据老师的讲解模仿、记忆和训练,且思维要求较低;方案2是先通过师生画图复习旧知识,再提出一个精心预设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因为有旧知识的铺垫,学生容易掌握;方案3则是先创设一个几何情境,提出“面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udooo.com

积平分”问题,侧重引出三条线段的必要性。方案2和方案3都是侧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思考,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以上仅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初中数学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但是策略的选择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实际、学校条件等因素,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快乐高效学习。总之,只有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合理运用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真正使教育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周茂生.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0,(8)
顾广林.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挖掘[J].中国数学教育,2010,(11)
[3]赵辛辰.德智相融,活力无限[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1,(5)
[4]许芹.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文化[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0,(1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