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国防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问题学术

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问题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4-01 点赞:6350 浏览:2213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各科的教师讲公开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教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报刊、网络上查找各种与所授课内容相关的资料,然后再进行精心选材与组材,最后制成精美的课件。一堂课下来,不仅教师觉得赏心悦目,学生也觉得很轻松。可细细回味,发现有些课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多媒体教学课上得轰轰烈烈,但学生并未掌握多少知识。具体表现如下:课文中基本的字词学生会念不会写,有的甚至不理解;课件打出的问题多,学生并不能对文章有深刻理解;教师在上课时过分尊重学生的回答而曲解文意;教师不会将知识迁移。因此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只有感性认识,并未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此现象,笔者认为语文课教学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掌握正确的字词的学习方法

因为语文课就是要尽心尽力与语言文字打交道。一篇篇课文是由书画同体的汉字组成。其中包涵着作者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思想情感,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凭借和样本。需认真解读、品味、体悟,从中领悟表情达意的规矩和奥妙。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近、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一旁。教师在上课时不对字词进行梳理就直接向学生问有关课文内容的一些问题。试问,连基本字词都不理解,学生又怎么会理解课文内容呢?再者,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允许小学生在期末考试时带字典入考场。这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也助长了他们的惰性──不用心去记生字的写法,导致他们在写作文时错别字多的吓人。例如,一名学生写到“我想去落(洛)山(杉)鸡(矶)”,这么有名的一个城市被写成了落下山的鸡。这让教师不得不深思。另外,人类正是因为发明了文字,才彻底摆脱野人的生活方式,启动人类的文明创造,传承思想、情感、智慧。因此,语文课中的字词教学必不可少。

二、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师生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关联的内隐和外显的动作体系。但为了让公开课气氛活跃,教师们不惜在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一会儿是小组讨论交流,一会儿又是表演法,不久又变成双方辩论。不论怎么变化,学生和老师都配合得井然有序。让所有听课教师的第一印象就是:学生基础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出来了。其实只要细细分析就会发现里面有问题。初中生在学习上虽较有自觉性,但不停地变化的教学方法会让他们对知识点不能透彻地掌握,只能让他们在目不暇接的教学方法引导下帮助教师将戏演完。如果每堂课都是这样上,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听不懂的或听不明白的知识点,久而久之,不会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会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小学生比较起来,注意随意性增强,无意注意的作用在初中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环境的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换会影响他们注意的稳定性,使之不能理解学习的内容。如果一个班的整体素质较好,教师可适当变换教学方法,但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教师最好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去进行教学,而不是过多地变换教学方法。否则,教学方

源于:论文 范文www.udooo.com

法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三、设计的问题要做到少而精

现在的课堂,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不过,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片面追求课堂容量的扩大,在一节课上会提出大量的问题让学生去做。例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信息?”“罗布泊曾是怎样的一个仙湖?何时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的?”“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问题很多,但对这些问题细加研究,就可发现在书上可以直接找到它们的答案。这样的题放在课堂上太浪费时间,同时题又多,学生答着就会烦,同时这些题也不能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深度理解。在上课时教师应出一些既可锻炼学生总结能力,又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有所帮助的题。若把上述五道题改为“课文通过对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的描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题虽少,但却少而精。题有难度只要大家能合作交流,各抒己见,教师再相机诱导,科学组织,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那么最终学生会对此文有深刻认识,有时甚至会有独到的见解。

四、教师上课时不能脱离文本本身

语文文本多样性及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大胆地想象。这和过去教学中一切由教师说了算的教学方法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再往前迈一步就会成为谬误。教学中,对学生过分尊重就会变得很荒谬。如一位教师在上《背影》时,问道:“为什么父亲去写桔子,而让儿子待在车上?”一位学生马上回答:“他们家很穷,父亲怕孩子去写东西时不会讨价,多给钱怎么办。”这种答法是脱离了文本作者的原意而在曲解父爱,但教师却认为是学生的创意。如果我们的创意都朝这种方向发展,那么以后的人们谁还会重亲情?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要接受作者所设定的空间,而且也要让学生去设身处地的去想问题。必须避免那种脱离开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进行的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时间还很长,只要我们重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准确把握新课标理念,语文课堂教学就一定能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前进。
〔责任编辑:陈晨〕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