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高中教学 >> 高中数学教学 >论语文教学敏感度

论语文教学敏感度

收藏本文 2024-01-23 点赞:12269 浏览:5514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阅读教学的备课过程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过程,只有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厚度,我们的阅读才不会流于空泛,才能始终保持对语文教学的敏感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敏感度
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朱光潜
丰子恺的散文如同他的漫画,任何锁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山中避雨》所选的题材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小事,却被丰先生演绎的细腻而深沉,最后皈依到“乐以教和”的儒家思想上来。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快捷有效的引导学生清楚透彻的理解文章的这一主题呢?我想理清文章结构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金钥匙。因为课前我对记叙文文体知识有过介绍,学生知道了抒情、议论在记叙文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经过探讨,学生将文章的重心锁定在第五自然段,经教师点拨,学生又检索出第五段最具概括性的词“乐以教和”。此时问题就出来了——文章是如何由“山中避雨”过度到了“乐以教和”的主题思想呢?这样就很快引到文章的行文思路上来。
我想,《山中避雨》既然写的是一件事,那么我们不妨就从分析文章的六要素入手:
时间:前天。
地点:西湖山中的一个小茶店。
人物:“我”和两个女孩。
起因:山中遇雨。
经过:茶店避雨,因寂寥苦闷我借来胡琴演奏,两个女孩变得欢喜快乐,我也品味到了乐趣。
结果: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三家村。
这样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山中遇雨——茶店避雨——借琴拉琴——惜别三家村。
在记叙文中,只理清行文思路是不足以理解文章主旨的,还应检索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语段加以体会,正所谓刘勰的“披文以人情”。在本文中有三个地方最能体现“乐以教和”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茶店气氛的变化——从避雨时的“寂寥”到三家村青年们合唱时的“热闹”;一个是两个女孩情绪的变化——由避雨时的“苦闷万状”到我借琴拉琴时的“欢喜”再到“和唱”时的快乐;再一个是我的情感变化——由遇雨时的“扫兴”到拉琴时感到的“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如此种种变化,都足以印证了音乐的作用:“乐以教和”,再加上结尾段中最后细致而深入的议论:“若没有胡琴的姻缘,三家村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更加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难得的是丰先生的文章并没有满足于“乐以教和”的感悟,他的文章正如他的漫画那么清新脱俗,而这一切都缘于他的自然、淡泊的“平民化”思想。本文也不例外,我们仔细研读就会发现第四段中的插叙和第五段中胡琴与钢琴的对比,都含蓄的告诉我们:只有音乐走向民间,走向平民,才能更好的达到“乐以教和”的目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读,学生们清晰的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脉络结构,以及丰老平民化思想的行文特色。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简洁有效。我想作为一名教多年的语文教师在教授任何一篇课文时,都要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检索文中的重要信息,将其归类分层,然后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层层展开,将学生带入阅读的快乐之中。而这都要依赖于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敏感度:知道重要信息是什么?如何切入?如何分层?
那么怎样提高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敏感度呢?
我认为首先需要树立“大语文”意识。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工具,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你肯用心体会、用心积累就会将语文学活、用活,正所谓“世事洞查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其次,要树立系统意识,语文学科分为三大板块: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四大文体的阅读(文言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写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即阅读与写作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托的过程。唐宋八大家的核心人物欧阳修在谈写作经验时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因此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就成为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好途径。其实,每一种文体的阅读,都有其规律可循。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的介绍是进行有效阅读的依据,这样既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可以用实践充实理论。
再者,要注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语段。这里所说的词语的“表现力”是指——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描绘事物特征……依据文体而定。
最后,我们还要认真研读与文本相关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udooo.com

的资料,这样在阅读文本时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容城县容城镇第一中学)
编辑/李文亮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