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课堂教学 >关于论语论语文美育和人格塑造

关于论语论语文美育和人格塑造

收藏本文 2024-01-31 点赞:8497 浏览:3321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中职教育中,语文与其他基础课被学生认为可有可无。从审美角度谈论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美文欣赏中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使中职学生在掌握技能同时,更拥有健康而进取向上的心灵。
关键词:中职语文;审美;人格
现代社会,“黑心棉”“问题奶粉”“地沟油”,检测冒伪劣,坑蒙拐骗,不遵守合同,不讲职业道德等道德失范、诚信上的人格缺失,都表现出价值观念的错位。这也侵蚀校园,对学生健康成长不利,如考试、言行不一、欺骗教师和家长,及不同程度存在着自卑自大,狭隘冷漠,缺乏感恩意识、唯我独尊,以怪诞为美,以打架、逞江湖义气为英雄,表现出不健康的人格缺陷。究其原因,除社会因素外,还有中职学校过于强调专业性、实用性,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育应是审美教育,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这些优秀作品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焕发着生命活力。

一、语言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意境、形象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的美是借助语言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深刻地反映生活或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想象力,自觉接受美的教育。如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短短十个字,意境却深刻细腻;特别是“随”“潜”“润”“细”这几个字用得精确、微妙,既表现了春夜怡静的气氛,又表现现了诗人的愉悦的心情。同样,作为文学作品,小说运用灵活多变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多方面地刻画人物,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所以作为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带领学生去发现、感受美文中的艺术美,真正让语文课堂成学生感受美的殿堂。

二、文学作品如鸿篇巨制,描绘出山川景物、大自然的美

大自然中,高山峻岭、流云飞瀑、江河湖流、亭台楼阁、草长莺飞、日月星辰等都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与美的享受。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的《沁园春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热爱故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易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人物形象及思想性展映出社会、生活的美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花木兰,体现人性的美,而《威尼斯商人》中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夏洛克,《祝福》《红楼梦》中检测仁检测义的鲁四老爷、贾政,《范进中举》中市刽势利的胡屠夫等,体现人性的丑,给人带来震撼的同时,也会去思考在生活中何为美,何为丑。
作为语文教师,作为美的使者,本身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能对美进行感知、评价、理解和创造,在教学上求实、求真、求美,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达到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健全人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格的功效。

1.以优秀作家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往往凝结着作者的情感精华,如弃医从文以文学来唤醒民众的鲁迅,饿死不写配售面粉的朱自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等,他们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对学生果敢、坚韧、仁爱等性格上影响是无穷的。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建设祖国,怎么写作人民的良好品德。

2.以语言所承载的情感、意境美来感染学生

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外表”,要品味作品语言,必须强化诵读,让学生诵读优美的诗篇,深入内蕴,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如鲁迅的《一件小事》,文章开头结尾以横眉冷目的态度,轻蔑讽刺的笔触概述了当时的“所谓国家大事”,而文章核心部分以满腔热情歌颂了车夫的高贵品质。

3.以亲情美来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如《我的母亲》《背影》以细腻的笔触,在表达对母爱、父爱的真挚感情中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子女应有怎样的反哺之心回报我们的亲人。

4.以自然美来陶冶学生美好情操

不少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如《雨中登泰山》中烟雨迷濛的泰山,《天山景物记》中富饶的天山,《沁园春》中壮美的北国风光等,让学生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心灵,净化感情,激发爱国热情。

5.以人物形象的美与丑来引导学生

近年来,芙蓉姐姐、犀利哥、网络红人凤姐等以出奇、怪诞形象吸引大众眼球,挑战传统道德底线和审美标尺,人们的是非观、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耻的概念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有的学生对美的理解片面化,认为美就是怪诞、时髦,就是衣着华丽,而美更应是重在内容,强调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等。这些丑陋现象终将会被社会所唾弃。
总之,语文课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学生富有爱心、信心、责任心,能明辨是非、美丑,形成健全人格,迎接社会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先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彭骏.古今名作艺术美从谈.漓江出版社,1984-09.
[3]欧阳芬.有效教学的基本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4]童旭.由近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实绩观照当下社会的“独立人格意识”.中国文学网,2010.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