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排版的要求 >数学教学和生活关系中专生

数学教学和生活关系中专生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15674 浏览:6954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数学课标强调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和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我们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师,一个魂牵梦萦的话题,便是怎么教出一节“优课”。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地让学生去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因此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udooo.com

,我们应该注重课堂的生成性,要彻底改变教师根据预设,把学生死板地往自己的圈里套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活;数学;相辅相成;有效性
[]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05-2

一、创设有效的生活情景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看不见的文化,数学的观念在众多不同层次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学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里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学生又是这个现实世界的体验团体之一,故应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会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即教师应把课“磨”得离学生“近”一点,这样,身临其境的学数学,学生不会有陌生感,才会有一种良好的接纳心理。
例1:“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情境设计。在课前教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后,老师为了更有效的进行教学,现在面临一个需要大家配合才能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数学考试考得好(或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下列哪一种:1.爸爸妈妈的数学不好,受遗传影响,我当然好不了!2.数学老师不喜欢我,我就不怎么喜欢学数学。3.平时的数学作业没认真做,作业订正不到位。4.这次的题目我都会,就是没发挥好。5.有好多不懂的题目闷在心里,没主动想办法解决。6.做题目时,经常审题不清,而白白扣了很多分。例如:题目要选的是“不正确”,而我把“正确的”选项给填上去。甚至,有的题目几个字没看清楚,就全做错了。7.题目太刁了,我做出了一种情况,哪知道还有第二种,有时可能还有第三或第四种等等!8.其他原因。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完全是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中而来的,具有实际意义。这一素材能一下子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兴趣,以它为“引子”再恰当不过了,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得到的结果,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为今后的教学怎么写作。
课本中的例题2是有关鞋子的编码问题,这一问题学生不是很了解,教师也比较难讲好此例。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后面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改为:开学初,某校为了做校服,测得了我班30名学生的身高,当服装厂的老板拿到数据后非常的烦恼,因为他发现测得的30个小伙子的身高都不一样,所以服装厂需要生产30种不同的型号的服装!你能帮他分担一些烦恼?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引进整理数据的方法:分组和编码。

二、利用生活经验,使数学问题得以解决

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勇于探究,形成探索知识的习惯和方法。课程设计也由原来的“给出知识”转向“创设情境,引出新知”教材提倡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过程。所以,数学教师应把着眼点由获得数学知识的结果扩展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
让“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走进学生的“心灵”。例2:“2.1.1有理数加法”,有这样一个问题:某建筑工地仓库记录了星期一和星期二水泥的进货和情况,如下表,并将其补充完整。
请你根据生活常识,计算进、总量以及库存变化。
解:由题意可知:
上面的表格是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而得到的,但是为了使表格更加的简明,教师提出记“进货”为正,则上表可简化为:
这样就可以从生活中的问题自然的引到与本课有关的数学问题上来。教师再给出下列问题:
(1)分别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进货、的总库存变化吗?
(+5)+(+3)=+8,(-2)+(-4)=-6
(2)你能说明一下你是如何得到(+5)+(+3)=+8的呢?
根据经验,学生能很容易回答出:这里两次都是进货,所以最后肯定是进货,进货的总数量只要把每次的吨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追问:你又是如何得到(-2)+(-4)=-6的呢?同样,学生也能快速回答出:两次都是,结果肯定是,的总数量只要把每次的吨数加起来就可以了。再追问:你能根据上面的经验,总结一下,当告诉你一些有关进货(或者是)的信息时,你求进货()总量的方法吗?那么,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继而利用类比的方法,来探究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这里,学生经历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产生过程,而不是在这个过程中直接把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告诉学生。他们不仅能接受新知识,又能增强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这个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又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将一个模拟器带入教室,从“生活中购写彩票的可能性有多大”入手引入课题,告诉学生这一章研究的对象就是事件发生可能性。对于彩票这样一个生活中人人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自然也愿意去了解,以很高的热情去学习,从而让学生去真正理解有用的数学的价值。在“三视图”的教学中,有些比较复杂的立体图形很不好想象。又在课前用萝卜、地瓜刻出模型来,让学生面对实物来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从而将问题简单化。

三、“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数学只有再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展示其魅力,也只有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以后的思维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它是一门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科学,而生活仅仅是生活经验而已。
如刚才我们以“某工地水泥的变化情况”为具体情境,导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但总结出加法法则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用这个法则来解决生活中碰到的许多的类似的问题。例3:把若干个苹果分给几名小朋友,如果每人分3个,余8个;如果每人分5个,最后一名小朋友能得到苹果,但不足5个。求小朋友的人数和苹果的个数。本例子,学生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只要利用数学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知识就能很快解答,这就体现了数学能应用于生活。
通过这些例子,再一次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怎么写作于生活的宗旨。这与新教材力的要求是一致的: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同趣味形式及学生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有用性,从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又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来怎么写作于生活。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有利于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用”生活“教”数学,使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和生活问题的数学化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实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许宇雯.浅谈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数学教育,2010(3):30-31.
[3]王恩民.初中数学运用兴趣激励法初探[J].数学教育,2010(1):57.
[4]蒋宗尧.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基本功[M].中国林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包小峰:浙江平阳县水头镇建峰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