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排版的要求 >一个历史教师个性化语言站

一个历史教师个性化语言站

收藏本文 2024-01-17 点赞:23138 浏览:10623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国有句俗话“三句话不离本行”。出于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自觉不自觉地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情境联想到历史中去,在感叹“现实和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余,也自然地在教学和日常交流中时不时地引用相关的历史知识,稍加修饰整理,脱口而出,有时竟达到妙语连珠的程度。
某一次全县历史教师交流会上,我主持下的开场白:今天在座的都是来自广大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师,我们都属“第三世界”,(重庆市主城区中学为“第二世界”,而主城区的一、三、八中则为“第一世界”)所以我们今天的这次会议不是“巴黎和会”(“一战”后大国操纵下对战败国的瓜分会议),而纯粹是一次“亚非万隆会议”,(“二战”后第三世界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而召开的国际会议)我们本着“求同异存”而来,求得共识;愿在“万隆精神”指引下,会议一定取得圆满成功!(“求同存异”、“万隆精神”都是“亚非会议”的重要特点)然后,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我想这掌声道出了同行们的心声,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真让人心领神会,更让人回味无穷。
我想,这样说话未尝不可,恰当地引用历史专用名词或典故,借助历史知识所存在的特定情景和蕴含的深刻经验教训,来传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在平时的课堂语言中,何不活学活用,更多地引用这样的历史知识呢?
高一分科前的一段时间,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分配上严重倾斜语、数、外,其次是理、化,而对政、史、地很少光顾。对此情景我调侃到:你们现在正当推行一种“二战”前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以牺牲史、地、政弱小学科时间为代价,满足语、数、外主科学习的,并尽可能地满足理、化学习时间。其结果是:助长了你们的跛科和不均衡发展,从而加深了“文科”和“理科”的对立,也加速了你们的提前分科,这种学习上的“绥靖政策”不利于总体协调发展和未来“复合性”的综合人才发展的需要。(“绥靖政策”的后果是: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所以,我们应该象反对“二战”中的“绥靖政策”那样谴责我们学习中的“绥靖政策”,建立各科的统一战线,否则,文科和理科的“世界大战”就会提前爆发。而我们不均衡发展就恰象苏联工业化进程那样: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结果严重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后续发展。所以,我们也应各科协调发展。
把学生偏激或急躁的言行说成“左”倾,保守而不思进取,情绪低落说成“右倾”(如此类推,把衣服穿得很少,说成穿得很“左”倾;把衣服穿得很多,说成穿得很“右倾”……),把学生思想转变发生了质的变化说成“遵义会议”。把纠正克服自己这种学习上低落情绪的一次行动说成是“八七”会议。每到元旦,我引用1949年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鼓励学生临近期末(元旦一般都临近期末,此时此境较符合历史这一情景),坚持到最后——“将革命(学习)进行到底!
历史有数不尽的史实和情景,而现实中与历史的相似点——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也是不计其数的,所以,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这种资源供我们去开发,因此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历史知识中的专用名词或典故在平时交流运用中是有特定的情景的,而这个情景很多时候是偶发的,如果老师历史知识丰富,灵感触发,可以信手拈来,精用一二,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老师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也可人为地创设一个个新情景,使之与“历史惊人的相似”,连串起一系列历史语言和情景,达到妙语连珠的程度,借助历史知识中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教育启发学生,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外,作为历史教师在与人的交流中,不时恰当引入一些与历史知识有关的典故或情景,不仅能准确表达丰富的交流信息,也无疑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是学历史的或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人。而精当的引用,则让人对历史产生向往或好奇,也就多一份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同,无形中更提升了自己的品味。
时下,各个学校正在推行不同模式的新课改,史地政老师心得交流会上,作为年长一点的历史教师的我是这样发言的:“我们新课改就象第二次工业革命那样,后起的美国和德国采用新技术,迅速跃居世界一二位;老牌的英国和法国固守传统,很快退居三四位。所以年轻的教师向美德那样更易接受新理念,理应成为课改的先锋;象我这样年长的教师虽然象英法那样走不出经验而容易落后,但可用我们的优势——丰富经验甘愿为你们出谋划策……年轻的老师们!戊戌变法失败告诉我们:改革不能操之过急,贪大求全,所以大家不要把目标订得太高,应循序渐进,慢慢走上良性循环,才易取得成功,否则就易象戊戌变法那样昙花一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最后告诉我们: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迄今三十余年,所以课改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可能出现暂时的下滑;只要善于总结,坚定信念,课改一定成功” !同时还告诉我们改革是否成功,关键看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所以只要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和其他综合素质,就是正确可行的。
历史知识的最大功能就是为现实怎么写作,历史有多大作用,就要看它在现实中的功用:从大的方面就是为治国安邦提供借鉴,从小的角度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知识结构。如何让历史很好的为现实怎么写作

源于:论文网www.udooo.com

,历史典故或情景在日常交流中的活用,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它符合了“古为今用”的治史原则,不仅可以生动地教育启发学生的思想品质,激活课堂气氛,课外又不失幽默生动,而且反过来又巩固强化了学生所学历史知识。同时,让仿佛隔世的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近他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逐步学会迁移知识,让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渐渐地学生也不断地学会在交流中、在作文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丰富的历史语言和情景,使他们对历史产生难以割舍的情结,使他们学到的知识不再脱离实际,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的现实功用。这正是我们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当然,在运用这些历史名词或情景时,一定要看你说话的对象和当时特定的情景。引用得当,妙趣横生;引用不当,则可能被误解为迂腐的孔乙己。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