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题目 >对于汉语汉语国际推广

对于汉语汉语国际推广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3990 浏览:1304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汉语国际推广也称汉语国际传播,此战略自2005年推行以来发展迅速,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全面转到“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上。有关其发展瓶颈及对策问题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主要研究有:战略政策性问题研究;中国文化传播问题研究;“三教(教师、教材、教法)”问题研究。综述以上研究文献,可以展望今后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研究主要应在如下方面亟待加强:第一,积极借鉴他国语言推广(传播)经验和教训;第二,认清汉语推广的本质属性和经济价值,加强汉语国际传播战略的经济投入与收益研究;第三,关注中国文化传播的特殊性和地域性,认真对待他国文化;第四,加大汉语师资的培训力度和水平以及汉语教材编写的投入研究;第

五、确定汉语国际推广的语言标准,建立完善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体系。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瓶颈;对策;综述;展望
1007-4309(2013)03-0083-2

一、汉语国际推广战略性问题研究述评

(一)汉语国际推广的政策策略研究综述

学者许琳提出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要实现的六大转变和重点问题:师资,孔子学院和教材建设,以及教材编写及汉语考试等问题。该文在宏观上对汉语国际推广政策策略的把握,为后来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几年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尤其是瓶颈和对策研究,基本都是围绕以上重点和核心问题展开的。之后几年,各大主流媒体都加大了有关汉语国际化和汉语国际推广政策的大力宣传,但国家对“汉语热”和汉语国际推广宣传的高调和不遗余力,也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
金立鑫指出,“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工作”,但对国家在各个方面的高调宣传提出了一定质疑,建议在宣传策略上要低调;并指出汉语国际推广的效率依赖于汉语自身学科的研究,包括教学法理论和汉语本体的研究。全球的“汉语热”唤起了很多中国人的自豪感,但也唤起了一部分学者对这一现象的清醒认识。郑定欧认为,“汉语热”仅仅是一种“趋向性的表述”,而全球语言市场的现实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汉语热”能否持续下去,汉语国际推广能否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取决于“说汉语、写中文的人能否在国际商业市场上拥有不可替代的话语权。”
就目前的形势看来,虽然汉语国际推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汉语在国际语言市场的地位并不容乐观。有观点认为,如今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跟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大量的海外移民有关。如今这批移民的子弟都到了学习语言的年龄,不管是出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因为汉语作为外语对于华裔子弟更容易混得学分,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是有深层的社会原因的,必须对“汉语热”保持清醒的头脑。英语能够在中国推广到现在这个水平,中国孩子的英语教育已经提前到了胎教,很多两三岁的幼儿已经每天学习英语。中国“英语热”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考察中国“英语热”的动因,也可以看出汉语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属性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是一种资源,邱质朴最早指出汉语是一种资源,并将汉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联系。而后很长时间,汉语的资源属性并未得到应有重视,直到汉语国际推广政策的全面实施,语言尤其是汉语的资源属性和经济价值才得到了经济学界和汉语学界的一定关注。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语言经济学为汉语的政策性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有学者还提出在目前以孔子学院为汉语推广基地的模式中,可以考虑进行对其他国家语言的搜集整理工作。近两年国内对汉语国际推广经济视角的研究已经逐步展开,为汉语国际推广打开了新的思路,未来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宁继鸣、谢志平、王海兰分析了汉语国际推广对降低国际贸易中机会主义倾向的作用,从交易成本视角提出了汉语国际推广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
总之,汉语的资源属性和经济价值,为研究汉语国际推广提供了新视角。应该提倡跨学科的理论交叉和探讨,积极借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正确认识汉语的资源属性和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价值,从而合理地开发利用汉语资源,规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培训和语言测试,使汉语国际推广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问题研究述评

任何一种语言的推广,其意义都不仅局限于语言,更是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在汉语国际推广之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时期,文化课程的开设、文化因素的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一直是研究热点;而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更使研究者关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性,以及传播内容、方式、途径和跨文化传播的困难等问题。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国际推广中文化问题的全局性研究

朱瑞平强调汉语国际推广更是文化问题,同时提出必须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去传播,以及如何传播。陈永莉将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问题定位到战略的高度。张幼冬提出了目前文化传播的新形势以及要改进的传播方法和途径。

(二)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文化困境研究

戴昭铭不仅提出了全球汉语时代的文化问题,更关注了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不同的汉语现行规范的分歧。全球汉语时代的汉语推广要求我们必须抛弃成见,坚持“中国立场,华夏本位,全球视野”。这一问题和理念的提出,值得更多的研究者深入探讨。亓华突破了汉语教学中业已形成的、存在偏差的文化观念,具体探讨了汉语国际推广中需要进行的文化观念的三个转型。

(三)汉语国际推广和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

“地域性”概念比较宽泛,是汉语国际推广中潜在的重要命题。李春雨、陈婕将具体的北京地域文化和汉语国际推广紧密联系,探讨了北京文化在汉语推广中的特殊地位和使命。沈荭、袁继峰不仅对“地域性”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而且突破了“地域性”的地理和经济交流等属性,重点强调了教学形式和教材建设等问题上“地域性”的新思路和可能性。有关地域文化和汉语国际推广的问题,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有关中国文化传播的实证性研究

虽然汉语国际推广是一个文化问题,但在实际的汉语推广中,中国文化在不同国家的传播效果是不同的。有研究者做过相应调查,发现物质文化,比如中国菜、茶叶、长城等为代表的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最有效;而精神文化,比如儒家文化在欧美就没有在日韩和东南亚更容易被接受;并且分析了造成这种传播差异的原因[18]。价值观属于精神文化的层面,因此汉语国际推广中文化的传播不能一厢情愿,还需要谨慎慢行,同时不同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50多年前,美国跨文化传播的奠基人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就提到,文化隐藏的现象远远超过文化揭示的现象,真正的难题不是理解他国的文化,而是理解自己的文化。反观中国文化自身的研究,还有很多未竟的领域。

源于:高中英语论文www.udooo.com


三、汉语国际推广的“三教”问题研究述评

“三教”问题具体指教师、教材(教学资源)和教法问题,这三个问题之前就已经得到重视;但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对汉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汉语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法的改革又提出了新挑战。林东华从制约语言传播的因素,提出了汉语国际推广的评价标准,虽未提到“三教”之名,但却认为汉语国际推广不能只关注语言本身的研究,还要从语言传承的整体因素以及语言在不同民族的教学策略上进行探索,基本涉及到了师资、教材(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等多方面问题。崔喜亮首先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分析了“三教”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现状,然后从多元背景尤其是汉语国际传播背景探讨了汉语教学,最后是“三教”问题中的矛盾和对策。崔先生认为教师是“三教”问题的核心,而多角度、多层次的汉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三教”问题的基础。
在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三教”中哪个方面是重点和核心,研究者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三教”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已经成为共识。许琳指出“师资、教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汉语国际推广的瓶颈。”之后出现了较多关注师资培训的研究。张和声指出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对师资培训提出了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要求。李凌艳结合美国中小学汉语教师的现状,分析了海外汉语教师师资短缺的原因,并对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训模式提出了合理建议。王学松指出了要加强课堂教学和师资培训。
海外汉语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引起了较多研究者的关注。吕俞辉认为海外的汉语教材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叶子从教材出版的角度提出了教材建设要创新机制体制,走产业化的思路。李晓琪提出了教材编写要研究的16个问题,涉及了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原则探讨、国别差异和评估、外在形式等五个方面。赵金铭提出了汉语教材要根据海外教学环境的不同,逐步实现教材的区域化、类型化、多样化、多元化、本土化、个性化。
近几年不少学位论文开始关注海外汉语教材的分析与比较;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下的汉语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效。师资和教材作为外显的瓶颈得到了充分的关注,而隐性的软瓶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软瓶颈”是汉语的复杂性还是解释汉语规律的模糊性?是教学体系的不完整还是学科定位的不健全?郑定欧认为汉语国际推广必须以汉语教学为重点。李晓琪、章欣讨论了汉语推广的新形势下汉语语法教学的地位、特点和方法等。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师资和教材的研究较多,但对师资培训的评估研究较少,个性化、本土化的教材还有待补充;而且教学语法体系、教学方法和语言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今后对“三教”问题的研究也要进一步深化、细化。
【参考文献】
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政策和学科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4).
郑定欧.汉语国际推广三题[J].汉语学习,2008(3).
【作者简介】朱旭阳: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2级研究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