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有效教学 >简论教学模式“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方式前言

简论教学模式“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方式前言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17437 浏览:7285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具有较强应用性、系统性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考试题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改革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项目开展环评工作的能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敏(1979-),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讲师;写文宁(1964-),男,河南原阳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1)
1007-0079(2013)04-0116-02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系统性。随着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社会对环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环评也成为环境类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不仅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知识和技术,具备从事环评工作的能力,是许多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2-6]本文就郑州大学“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

郑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开设“环境评价”课程十几年来,先后使用过四本教材,分别为陆雍森主编《环境评价》(1999年),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2001年),郭廷忠主编《环境影响评价学》(2007年),胡辉、杨加宽主编《环境影响评价》(2010年)。这些教材各有特点,同时也见证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事业的发展。陆雍森主编的教材内容覆盖面广、理论性较强。陆书玉主编的教材内容全面,曾经是许多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但缺少工程分析和污染源评价的内容。郭廷忠主编的教材更加注重实用性,根据环评工作程序,增加了工程分析和污染源评价章节,并在重点章节配以典型环评项目作为案例分析。由此可见,环评教材随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2008年以来,我国进入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高速完善阶段,先后修订和颁布了大气环境导则(2008)、声环境导则和相关标准(2009)、地下水导则(2011)、总纲(2012)等规范和标准,使得教学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环评教材也呈现多元化,仅笔者研读过的就达十几本之多。目前,本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采用32学时的课堂教学加1周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现选用的教材是胡辉、杨加宽主编《环境影响评价》,该教材及时更新了大气和声导则标准的相关内容,重点突出,并配有习题和案例,比较适合本校环评课程“短学时、重应用”的特点。
此外,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密切关注环评动态,及时了解环保标准、法律法规、技术导则等知识的更新。特别是导则变化就意味着教师要重新深入学习,准备新的教学内容,从此保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

二、教学理念新颖有效

好的教材是教与学的基础。教师教授一门课程,就好比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教材是钥匙,教师是照亮道路引导学生行走的那盏灯。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涉及环境法律法规、现行的导则标准、环境工程学、生态学、环境规划等,内容繁杂,逻辑性不强,理工科学生学习之初往往不适应或抓不住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为学生理顺思路,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平铺直叙,看不出章节之间的关联。学生对环评的整体印象模糊,只记住了个别知识点,就好比盲人摸象,很难把握全局。而环评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各章的学习,最终的成果是将所学知识揉合在一起,编制成一份环评报告书。教师应当把这之间的关系理顺,展示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脉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环评的教学是一个由面到点再由点回到面的过程。

1.由面到点的过程

比如第一堂课,为了使学生对环境影响评价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教师可以按照“3W”原则介绍环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社会对环评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环评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教师给出环评的定义,并举例简要说明环评的工作内容,解释定义。如在学校附近拟建一座立交桥,重点说明项目建成后对声环境的影响。在项目建设前,应请有环评资质单位通过调查、工程分析后,预测得出噪声值,如达标则项目可行;如不达标应采取哪些措施保证敏感点(学校)的声环境质量不受影响,否则,环评具有一票否决制。
一个简化的案例把学生从理论拉回实际,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环评“是什么”。而不计后果、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也正是为什么要进行环评的原因。有了“是什么,为什么”的启发和铺垫,“怎么做”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学习。
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讲解这一章节在环评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知识的关联,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说每个章节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教师的作用就是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展示给学生一条炫耀夺目的项链,让学生去体会每个点对全局的贡献,而不是仅仅机械地去掌握单一的知识点。如工程分析这一章在环评中所占的份量较重,只有做好了产污环节分析、污染源强核算,才能为后续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章节的大气、水、声环境的预测提供准确的污染源数据。同样只有做好了环境影响预测,下一步才能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地提出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环评的学习往往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的。
在讲到每个具体的知识点时,应辅以案例教学,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接受那些晦涩难懂的内容,往往一个简单例题会让人恍然大悟。如水平衡、水重复利用率的核算,可举例典型工程的水平衡图,逐一分析水的来源、去向、损耗、是否循环利用等,以此确定废水的产生量、产生环节,甚至是污染物组成。再如“三本账”的计算,学生常常混淆不清。以SO2的排放为例,某项目在原有工程的基础上扩建,同时对脱硫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教师应列表给出:现有工程的SO2排放量及产品规模;拟扩建工程的SO2排放量及产品规模;扩建工程完成后的SO2排放量及总产品规模;由以上三者得出“以新代老”削减量。这样“三本账”的计算一目了然,学生再也不用为记拗口的公式去死记硬背了。

2.由点回到面的过程

每一章结束时,教师应把这一章的要点和重点作以小结和回顾,必要时选用一个典型案例结合本章知识进行分析。案例讲解时,可进行对实际环评工作的模拟。如地表水一章,教师给出项目地表水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确定地表水评价等级、评价因子,进行监测断面的布设。然后教师给出现状监测结果,学生进行现状评价、预测模式选择及预测结果分析,最后提出防治措施等。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学生对工程分析、单个环境要素的评价等内容都已分别掌握,但此时的知识点是零散的。由于教学需要,每章所举的案例很可能不是来自同一个项目,而学生需要对项目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如项目厂址方案的比选,需要综合考虑项目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udooo.com

对多个环境要素的整体影响。这时,教师还需结合环评文件的编写,给出一份实际项目的完整环评报告书,讲解章节的设置,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简要评述,让学生了解无论是工程分析、预测评价等技术性强的章节,还是公众参与、附件附图等都是报告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个由面到点,再由点回到面的学习过程,学生对环评的学习才能既把握全局,又对局部进行深入挖掘,将知识活学活用。

三、课程设计理论联系实际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实用性决定了进行一次环评的演习是必要的。1周时间的课程设计不仅是对理论学习的加强,也是对学生实际环评能力的一次最好训练。毕竟从课本到实战是有一定差距的,特别是工程分析这部分,不同项目的生产工艺、产污环节差别很大,学生不熟悉,很难在短时间内去把握。因此,如何做好这一衔接,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关键。
笔者经过精心挑选,选择编制污水处理厂环评报告书作为课程设计。一方面学生经常到污水厂参观实习,对工艺流程十分熟悉,另一方面污水处理厂的水、气、声评价都较为典型,是理想的课程设计题材。课程设计时,将学生4~5人分成一组。首先由教师将项目情况、章节设置做统一讲解,将项目基础资料(如可研报告、相关图件等)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熟悉项目、查找资料、分配任务,进行小组讨论、初步工程分析、确定评价等级、制订现状监测方案等。这时再由教师给出现状监测数据,学生完成现状及预测评价,整理报告书,在报告书扉页写明各自负责的任务。为了避免学生只了解自己做的内容,应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最后由教师组织模拟评审会,每组选一人用幻灯片汇报,时间为10分钟。鼓励其他组同学质疑提问,教师做点评解答。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遇到了问题,就会非常关注别人是如何解决的,因此会积极踊跃提问,这样充分调动了个人能动性,而教师这时趁热打铁,给出正确的解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评审会的气氛十分热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之后教师根据每位学生课程设计文本、汇报提问情况进行综合打分。通过1周的课程设计,学生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学习热情高涨,有了兴趣和信心,对环评的应用能力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四、考试试题注重应用

考试是对教与学效果的检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知识点多而碎,注重的是灵活运用,因此不适宜大量的简答题型。笔者针对课程特点,兼顾教材内容的同时,结合注册环评师和环评上岗证的考试试题,加大了客观题的比例,自行设计、筛选了题目,整合出一个试题库,题型多样化。教师可根据每届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对试题的类型和难度进行调整。试卷一般包括单选、多选、计算、案例分析等,同时把一些简答题揉合到案例分析中去。其中案例分析是高度综合性的题目,也是注册环评师考试的难点,以实战的方式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学生将来参加注册环评师的考试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我校对工科学生试行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其宗旨是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实用性,决定了其教学模式的发展须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终极目标。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环评的学习兴趣浓厚,基础扎实,信心倍增,环评应用能力大大提高,缩短了学生进入环评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增强了就业的竞争能力。“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和实用性,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匡颖,张焕祯.职业资格制度与环境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教育与职业[J].2010,(17):107-109.
杨芳,颜世发.融入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84-85.
[3]张春晖,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改进思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1):18-20.
[4]王建宏,陈家庆.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式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5(7):105-106.
[5]梁越敢,曹德菊,梁睿.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内容与重点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38.
[6]许超,种云霄.应用能力培养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88-89.
(责任编辑:宋秀丽)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