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院管理 >> 医院行政管理 >关于心力衰竭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心理影响观察

关于心力衰竭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心理影响观察

收藏本文 2024-03-29 点赞:13401 浏览:5011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焦虑是一种心理负性情绪,是患者没有明显客观原因所致的内心不安或者莫名其妙的恐惧,患者精神持续性紧张或者患者处于惊恐状态,患者植物神经处于失调状态。过度的焦虑会给患者产生不良影响。焦虑可作为精神疾病一种,但也可伴随着疾病而产生。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可能有焦虑状态存在。本文观察护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焦虑心理的护理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上述患者诊断符合Framinghma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同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对试验药物过敏或者有禁忌证患者、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8~77岁,平均62.1±4.6岁;基础性心脏疾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别为15例、11例、2例、2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9~76岁,平均63.4±5.2岁;基础性心脏疾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别为16例、10例、2例、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疾病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力衰竭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等方面合理干预。护理人员首先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的原因,对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具体不良心理情绪进行相应护理干预。耐心对患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帮助患者认识导致焦虑等不良情绪产生的诱因,让患者了解焦虑不良情绪存在会影响到临床治疗效果。对于患者产生的负性心理情绪,对患者实施关系、启迪、鼓励及劝道等心理干预。让患者参与一些体育锻炼,如慢跑等,让患者培养自己的兴趣,可对患者进行音乐疗法,帮助患者心理放松。让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并对患者实施指导。在饮食上对患者进行指导,嘱咐患者少食多餐,避免食用油腻生冷刺激性强的食物,嘱咐患者戒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要合理饮食,避免睡前过度饱食。要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分摄入诱发或者加重症状的食物。
观察指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情绪进行评定。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SAS评分结果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分别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与对照组干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焦虑是一种不良心理情绪,焦虑可表现为情绪改变症状、运动性不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性症状、高度警觉等。焦虑情绪存在可导致患者出现心脏疾病,而心脏疾病反过来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1~3。二者关系密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历的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患者同时感受到躯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所以,患者容易出现精神障碍性临床表现,对患者身心产生负面影响。
有研究认为,心力衰竭患者可产生焦虑及抑郁不良心理情绪,心力衰竭患者较正常人更容易产生及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还有研究表明,焦虑状态长期存在可导致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增加,上述机制尚未明了,但根据焦虑状态长期存在可引起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从而使循环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正常人高,全身的交感神经系统处于过度激活状态,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心率加快,自主神经功能处于失调状态,压力反射出现障碍,加重的胰岛素抵抗,可引起糖尿病发生及糖尿病并发症增加。焦虑情绪能够使血中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从而导致心力衰竭症状加重。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心理护理不但有利于患者康复,还能贯穿于对患者实施的整体护理中,提高护理效果。也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4~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高,患者处于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udooo.com

焦虑状态,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等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焦虑不良情绪,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