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谈述客体非体育教学方式主体和客体联系新认识

谈述客体非体育教学方式主体和客体联系新认识

收藏本文 2024-02-01 点赞:7259 浏览:2329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针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主题在现实课题面前表现出的不足,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希望对普通高校日常体育教学起一点借鉴作用。
非体育专业;体育教学模式;主体与客体
一、引言
随着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大学非体育专业体育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它具有独特性、开放性、优效性等特点,是从众多体育教学活动中提炼出来的,是优选的体育教学模式主体,因此长期被课堂教学所采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学体制和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当前大学非体育专业体育教学还面临着一个空前的活跃状态,新思想、新模式、新教法层次不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所面对的客体也有着惊人的变化。这里所谓的客体,是指硬件环境(包括大型综合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和软件环境(包括教师的一职多能、学生从小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那么,现有的教学模式主体是否还要一成不变的用到教学中去?是否应该相应做一些调整呢?本文将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二、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之不足

1. 教材内容。我国大学非体育专业教学内容仍然无法跟上新形势的发展,其主体仍然沿用了传统的项目,新兴的项目如轮滑、滑板、蹦床、攀岩、游泳、健美系列运动、健康系列运动等,真正能引入课堂的还不是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课程自然无法让学生真正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往往将体育课程看作是必修课程来对待,一旦课程结束,这些锻炼项目就会中断。这也就无法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的脱节可以说是问题的真正根源。
2. 教学方法。当下,大学非体育专业教学方法单一同样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所以这样,首先是因为教学内容本身就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不足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对于大学体育教师而言,与其他学科一样面临着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这自然导致教师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而不少学生则是及格万岁,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自然也就难以达

源于:论文标准格式www.udooo.com

到期待的结果了。
3. 教学组织形式。多年来,我国的体育教学设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的体育教学设施仍然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要求就显得非常困难。因此,往往会出现以本校的教学资源作为开展教学的前提,这也就导致了不少高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以课程特点来进行,往往需要兼顾教学资源、学生人数等多种因素,自然无法进行科学的教学。
5.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也是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的前提。但是我国大学非体育专业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往往存在简单化的情况,一般都是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作为考核的依据,这种简单化的考核标准自然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所减弱。同时,因为体育课程本身是实践的课程,而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千差万别,因此教学评价往往缺乏有效的实践评价标准而导致整个评价过程流于形式。

三、改善我国非体育专业教学状况的建议

1. 以传统体育项目为基础,从单一分离走向多元综合。北京承办奥运会以来,让中国人了解认识了更多的体育项目。人们从思想上重视体育,从行动上参与体育,高校更是走在了体育进步的前沿。特别近几年,无数现代化、多功能的体育场馆在普通高校建成,为普通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客观条件,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设施来添加体育教学内容,以使教学活动内容更丰富多彩,也更便于学生根据学校环境、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等来选择教学内容。
(1)利用场馆补充教学内容。近些年,大多普通高校都建设了现代化的多功能体育场馆,它能同时开展多种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攀岩、游泳、体育舞蹈、瑜伽等,是丰富教学内容的好场所。
(2)利用学生兴趣补充教学内容。现代大学生思想开阔,愿意追求新、奇、刺激,不妨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自行车越野、登山、轮滑、蹦极、滑板、限定距离徒步慢走等体育活动。
(3)利用教育工作者一职多能补充教学内容。学校教育的千变万化,更多还是来自教育工作者能力的变化。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不断多元,带动着高校体育的不断进步,教育工作者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新知识的最先吸收者、引入课堂的最终执行者,因此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的不断补充是教学内容及时补充的最大源泉。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随着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教学方法也表现出了它的灵活性、多样性。教师可以根据其面对学生(客体)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补充“讲解示范”等主要教学方法。如,“自学辅导法”、“探究发现法”、“合作教学法”、“课内外一体化法”、“教学俱乐部法”、“选项课法”等,这样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从而去追求体育本身更高的内涵和技能。
从更深层次来看,当下对教师“教”的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更要多方面考虑客体的因素而细致安排。教学过程将不再单纯地注意技术教学,而是要尽量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客体的条件安排教学程序,使其能充分接受所学内容。
3. 教学组织形式为客体量身打造。21世纪将深入展开全球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同样也将引起教育领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各种先进场馆、运动器材、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选择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更多的思考、更深的了解、更多的学习是组织者的前提,是决定教学组织形式的保障。
4. 不再把能否达到《标准》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针对以往体育教学评价手段单一的问题,我们应由注重生物改造模式向终身体育模式转变。传统的体育模式把增强体质健康放在首位,注重增强学生体质的单向教育,对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的心理体验重视不足。因此,在未来的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更加平衡评价指标,对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学习过程中的身心都给予重视,将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与能力成为重点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中过于僵化的评价指标,而是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进而让其真正乐于学习体育,真正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综上所述,单一的《标准》评价已经不好实施,建议教学评价的制定应更注重教学成果的长效性、持久性,使客体在参与、体验、学习中获得收益,从而更加热爱体育运动。
四、结论
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已经为体育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需要体育工作者给予重视。我们既不能完全摒弃旧的去求新,也不能固守着老套而不动。目前,“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正朝着切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增强兴趣、培养习惯等方向发展。因此,用科学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相对应的客体,从而调整与之相融、相配的主体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彭杰.普通高校体育课改革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3]宛祝平,孙晓春.结构式体育健康教程[J].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4]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