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大学德育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终极追求——学习美设计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终极追求——学习美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3-09 点赞:24464 浏览:10895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审美艺术,因此学习美就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满情感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永远的诵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感兴趣诵读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审美的艺术。一部语文教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给学生展示了美的广阔天地,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尽力发掘美,尽情欣赏美,终极学习美 。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刻下了一批批优秀人物深深的足迹。这里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高歌“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李大钊,,“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怎么写作中去”的雷锋……通过他们,学生可以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感,从内心深处喷发出为人类、为祖国献身的崇高情感。在这广阔天地里,展示了一幅幅大自然赐予的秀丽画卷和人类杰作。它们或险峻奇绝,或秀丽柔和,或激越壮阔,或娇小妩媚,或幽邃飘渺,或清新淡雅。从红叶漫山的香山之秋到晴暖温馨的济南之冬,从奔腾不息的长江三峡到恬静素雅的西沙风光 ,无不显示出大自然的美。古朴典雅的故宫,壮丽华贵的凡尔赛宫,雄伟壮观的人民大会堂,庄严肃穆的中山陵,这些巧夺天工的人间杰作的巧妙构思、精湛技艺,无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迪。

因此,面对如此绝美幽邃的教材,面对如此渴求知识的学子,学习美,就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导

语文教学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传递,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调动自己的积极情感因素来激发培养学生积极情感,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更要培养美好的情感,陶冶审美情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我们讲课时,不能像一尊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正襟危坐的卫道者、说教者的姿态令学生生厌。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我们教学语言不能没有感情;充满感彩的语言,不但能使学生从形式上,而且更有助于他们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教师语言的情感性具有动力性,是影响教学工作的动力因素,对教学工作的进程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求。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更谈不上感染学生。不善于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人永远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哪怕他知识非常渊博。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实现目标的主轴

语文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学生的心灵历程,主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要引导学生体会月下荷塘的静美和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态。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不只是理解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戕害,更要领悟在那个世态炎凉的社会里,尽管孔乙己不愿脱下长衫又有些坏习惯,但周围的人竟是如此不公地对待这样一个苦人儿,竟是没有一点同情与怜悯!这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学习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疏通文字语句固然需要,更要引发学生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忧在天下人先、乐在天下人后的博大胸襟,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学会做人”的教育。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抛开把读书当成步入仕途的“敲门砖”不说,在崇尚个性张扬的今天,语文教师再也不能囿于教参的解释和传统的定论,要善于引导

摘自:学术论文网www.udooo.com

与点拨,容得下学生的见仁见智,甚至“异端邪说”,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展更加宽泛的大语文教学。

三、永远的诵读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一如鱼儿不能没有水。这些年,语文课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殊不知语文课一旦形成某种模式,就没有语文味了。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深有体会的。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满堂练”,都忽视了“读”这一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语文教改。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充满了浓厚的感彩,很适合朗读。这时,检测如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增强了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会模仿老师的朗读,提高朗读的能力。像《荷塘月色》这样优美的散文,如果老师只是津津乐道于其结构、主题、手法的分析,那还有什么味道呢?像《再别康桥》这样的诗,教师读不出美感来,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光教师读那也只能是孤芳自赏,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要达到和谐的课堂效果,必须让学生和你一样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满嘴留香,读得满堂喝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不同的课文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读,并逐步提高读的技巧,从而领悟读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美国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提出一个高明的办法——给学生读书听,效果很好。他说:“我们过去重视孩子如何阅读,而忘记了他们如何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这话说到点儿上了,很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