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谈谈运用传统教学经验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谈谈运用传统教学经验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收藏本文 2024-04-08 点赞:19575 浏览:8435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家余秋雨说:“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就像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她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靠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今天的人要想了解与继承,就必须能读懂文言文,这样才可以超越时空与先贤对话,学习他们的智慧。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今日学生所读中国书中,今人之著作太多,古人之著作太少。非谓今人之著作,学生不可多读。但就其所读数量言,二者之比例相差过甚,必非合理之教育,亟需矫正。”我们并非厚古薄今,只是说中华的传统文化毕竟在古书中为多,提高我们的传统文化修养,读文言文是很必要的。
目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怕学,教师怕教,更多时候文言文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运用传统教学经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如需论文查抄袭率.究其理由有二:一是文言文这种文本形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此缺乏知识储备,从以往的学习经验中基本无法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二是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片面追求应试策略,教学策略过于单一。许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重点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策略是简单而机械的,也就是带着学生们翻译全文,然后对文言实词及虚词作必要的识记。因此,学生一般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的畏难情绪。
鉴于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
笔者认为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内在关联,是文言文教学实现准确性、趣味性的有效途径,应该利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有益经验,更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
钱钟书融合训诂学与阐释学,将作品的“文”“词”(部分)与“志”(整体)视为一个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并进行双向互动的循环阐释,以求实现对作品部分及整体全面的与剖析。他说道:“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而后识句之意,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虽然,是特一边耳,亦只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或并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著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
在钱钟书看来,局部与整体不仅是相对的、多层的,并且是层层推进的;不仅指字与句、句与篇、篇与书,更指作者与其所属之时代风尚、民族文化传统乃至全人类文化传统是相连的,不可分割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过程,这样,才能“义解圆足”。
首先,文言文阅读教学应因形求义,准确解读字词。
因形求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的策略来解释字义。这是根据汉字形体构造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训诂方式。汉字是表意文字,最原始的汉字是按照字义绘形的,形体和作用之间往往具有直观而直接的关系。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字形来分析字的本义。掌握了字的本义,一方面可以准确把握一些古典诗文中的词义,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引申义的由来,使我们对词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进而领悟作者的意图。
例如:在《曹刿论战》一文中一个语言难点就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孚”的解释,课本的注解中将“孚”解释为“为人所信服”,该句的解释应为“小信用未能使神信服”。以往教师教学时,只是强调这是重点语言现象,让学生死记硬背,可是,为什么“孚”就能解释成“为人所信服”呢?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当然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了。
其实,只要我们追本溯源,就发现徐锴为这个字给出的注解,是“鸟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我们恍然大悟:“孚”的本义为鸟孵卵,引申为信任。进而,我们可以联系现代汉语中“深孚众望”中的“孚”也是“信服”的意思,该词的意思为“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这样,学生对于这个字的解释记忆应该非常深刻,同时,也感觉到汉字的魅力与奥妙,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又如《曹刿论战》中 “又何间焉”中的“间”,课解解释为“参与”, 段玉裁为《说文解字》所作的注释说:“间”指“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因此“间”的本义就是门缝,泛指缝隙,引申为“参与”。可以理解为曹刿的这种“参与”不是那么“正大光明”“理所应当”,同时,也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的人物。现代汉语中的“间谍”大概就是指使敌人内部产生缝隙的人吧。
如“绥”,有安抚的意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思靖百姓,惧未能绥”,这句话是说,本想使百姓安定,担心还未能达到安抚他们。“绥”为什么有安抚的意思呢?如果我们通过形训得知词的本义,就豁然开朗。绥,《说文》解为“车中把也,从糸从妥”,本义是车上的绳带,供人乘车时作拉手用的。人拉住这根绳带就能保持身体平衡,所以引申出“安”“安抚”的意思。在古书里,绥的本义使用频率不高,经常用的是它的引申义。
正如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
其次,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据境索义,准确把握原文。
据境索义,就是探求词语的语境义,进而准确把握原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做到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语境指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狭义的语境指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场景、涉及到的人物,甚至语体特征等。
《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 我们可以理解为木兰对着窗户将自己的头发梳理成云鬓的式样。结合语境我们能读出更多的内容,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然而,在褪去了那身军装之后,木兰已经完成了从一个小女子到大英雄的完美蜕变。这个蜕变过程可以从“理”字体会出来。为什么?还要从“理”的本义谈起。“理”形声,字从玉,从里,里亦声,《说文》解为“治玉也”,引申义为治理、整理。可以看得出,木兰此时梳头发的动作很慢,很细,此时此刻,她完成了由外而内的性格转变,木兰靠动作来舒缓内心的紧张、兴奋,那一笔笔的描画,那轻轻地点上白脂红唇的一瞬,心中,应是如何地细腻而温柔!或许,这已经离了爱美的范畴,而迫不及待地理云鬓,贴花黄,却是借着这“爱美”,寻觅一份触及灵魂的感动,与一种生命痕迹。最后,文言文阅读教学要体悟文章主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徜徉于语言文字所营造的奇妙意境,更要流连于传统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要与古圣先贤多些对话与交流,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积累必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还要尝试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精神,以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学文言文除了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掌握写作技能外,还要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进而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这是学习文言运用传统教学经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文最重要的目的。”
学习《岳阳楼记》,在学生了解了文章主旨,体会了范仲淹那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之后,再回到文本理解“先忧后乐”中的“乐”字,应当有更深刻的认识。“乐”本义指“和着演奏歌唱”,所以这种“乐”一定是“与众人同乐”而不是自己“独乐”,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其“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精神。嫉贪如仇,三次被贬;兴修水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兴办学校,提倡教育,扫除人民的愚昧无知;受命戍边,抵御强敌,扬我国威。不仅在当时受到朝廷重用、人民爱戴,就是在今天,也是为官者的楷模。
从“乐”字还可以更进一步体会范仲淹的德行之光。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独乐”,落得清闲自在,可是他不肯这样,他认为“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乐”,因此,他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种胸怀天下的襟怀,在今天无疑仍对学生有教育作用。
正如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改革刍议》中谈到的那样,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发掘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内在关联,是文言文教学实现准确性、趣味性的有效途径,是文言文教学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关键。
文言文中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性元素,诸如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宽容意识等等,这都是今人所需而实际缺乏的,尤其在当今金钱至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盛行的时代,不良思想动摇着中学生的是非观念、道德观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品读文言文经典并注重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努力将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这必将有助于学生自觉抵制各种精神的污染,必将有助于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必将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资料:

1.许建国《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5期。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