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谈谈挫折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科技

谈谈挫折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科技

收藏本文 2024-04-07 点赞:4736 浏览:124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理应为学生的生命大厦奠基,一个人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是始终受益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适应社会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形成健全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遇挫奋起的人生观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而进行的创新、探究也必须由顽强的意志来支撑。
关键词: 挫折教育;

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初中历史; 挫折; 意志
1009-8631(2012)09-0162-01

一、感悟挫折——培养意识

感悟是人的一种透彻的理解能力,是透过语言文字表现寻找内在本质的过程。“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是人的精神生产的工作间,人要形成思想、拓展精神必须通过感悟。”感悟挫折就是指学生对历史曲折发展进程中,各种悲壮拼搏、痛苦耕耘、无尽挫折的,知晓人类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挫折的历史,进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培养挫折意识,形成坚定意志和健全人格是触及学生心灵面貌的人文主义教育,是精神生命的拓展,别人是无法取代的。所以要特别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自主判断,积极思维提炼并揭示出语言文字中的内涵。教师必须退居幕后,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能过早地把现成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要淡化教育痕迹,给学生提供感悟源(有关材料),抓住感悟点巧妙点拨,让学生从中把道理“悟”出来。传统教学中教师那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奉献”精神应“下课”。下面举两例说明:
l.初一讲《唐对外交往》一课,教师结合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内容的讲解,适当补充玄奘西游路上:白天热风如火,晚上寒风如刀,横穿八百里沙川,走过崇山峻岭,有时几天滴水未进,几乎昏死,仍勇往直前。鉴真不畏狂风恶浪,冒生命危险,六次东渡,终达日本。并引导学生联想他们熟知的《西游记》中某些形象、具体鲜活的情节。在复习巩固阶段,教师出一道题——玄奘、鉴真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学生很容易答出:“他们是高僧、有渊博的知识。”“他们对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都作出了贡献……”很好,这些
都是很重要的原因。”教师说,“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没有让大家佩服、学习的地方呢?”过了一会儿,有的同学答到:“他们都不怕苦、不怕难……他们遇到困难不回头,不像猪八戒光想回高老庄。”学生对挫折和坚强的认识虽然肤浅,但比教师的直接说教深刻,持久得多。
2.当学到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时,布置一道课后作业——搜集有关爱迪生的资料,一周后把你最受感动、最难忘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后来同学们讲得最多的是:(1)爱迪生顶住上千次失败和挖苦、讽刺的打击,通过7895次实验,终于制成世界上第一盏耐用白炽灯泡;(2)爱迪生试制镍钛碱蓄电池前后经历了10年,做了5万次试验。选讲这两件事的学生,说明他们已被爱迪生那种百折不挠的毅力所折服,在他们心灵深处已产生了共鸣,引起了振动,同时开始品味领悟到了一种精神。为了使这种“品”和“悟”更加具体化、明显化和扩展化,教师及时提出:“大家听了这些故事后有何感想?”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归纳为:(1)每一项创造都经历过许多困难和失败,这是必然的,一帆风顺是偶然的;(2)挫折并不可怕,要用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3)我们在平时记单词、背课文时好不容易记住又忘记了,不要灰心,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事后在一位同学的日记中看到“今天历史课上,同学们对爱迪生不怕挫折搞发明的讨论,使我对‘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格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学习和人生之路上肯定有许多挫折正等待着我们去战胜,有许多的汗水等待着我们去抛洒”。
咬文嚼字,自己悟出结论,学生愉快感、成功感便油然而生,这会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其次,思想财富,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思想才能享有。让学生与古人进行精神交流和对话,充分感知形象有趣、具体鲜活的事迹,学生直接前人的智慧乳汁,沐浴伟人的思想光芒,自感自悟,在学生心灵的沃土中播种挫折意识的种子,会在大脑中萌发生成最稳定的精神财富,会长期滋养他们的心田,成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坚定基础。冷水泡茶慢慢浓,为以后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挫折信念的理性反思、内化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验挫折——磨砺意志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所选课题要有事可做,有资料可查,但要有一定难度,想得到收获必须克服许多困难,付出努力。其次,分课题组和任务组时要有意安排意志力较差与较强者结合。让“强者”带动影响“弱者”,因为同龄人之间的影响是最大的。再次,教师在总结时要重过程轻结果,只要学生亲历了困难或失败,付出了努力,磨砺了毅力,不管是否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都要表扬、鼓励。因为活动不仅是手段,更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体验挫折的载体和平台。活动教育学家皮西杰说:“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真正的基础,是个体品质形成发展的根源和动力。”探究活动过程就是意志锻炼的过程,一位学生在成果感受交流会上说:“第一天,我到商场门口作社会调查,人家把我当成散发广告的,塞到人家手中的调查问卷,马上被扔掉;让人填表更是不理睬,几次想回家不干了,有时从回家的路上又返回,不知为啥,硬是顶住路人的白眼和家人的阻挠,含泪坚持了最关键的一天,获得了十二张填表,那天我特别高兴。不是因为这十二张表格,是因为我战胜了我自己。”挫折意识转变为行动,行动持久养成习惯,播种习惯,就能收获性格,而播种良好的性格就能收获命运。体检挫折,磨砺意志就能为学生生命奠基,这正是教育终极目标的体现。

三、应对挫折——提升观念

挫折意识的培养及其体验,对学生来说只停留在具体感知、感受阶段,要做到深刻地认识挫折,做到如何面对、解决挫折,还必须进一步总结归纳和理念提升,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一个人从理性上认识挫折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情感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向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为了意识的内化、升华,我们召开了有关挫折的辩论会和研究会。
辩论会的题目是:《逆境——成才,有利?无利?》。把学生分成对立的甲方(有利)、乙方(无利)。意志“弱势群体”分在甲方。各组深入搜集大量逆境(包括许多挫折的处境)的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印证。在辩论中甲方主要观点“逆境是磨练、考验人的课堂和战场,是通往成功的特殊阶梯,也是成才的沃土”。“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人生之旅,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是不可能的,挫折的出现是不依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万事亨通,也不一定是好事,顺境往往使人精神麻木,不思进取;而逆境促人反思、发愤、拼搏,挫折蕴含力量,促使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挖掘自身潜能。如左丘明双目失明编修《左传》。司马迁受宫刑而写《史记》。孙膑被割膝盖骨写出《孙膑兵法》。音乐家贝多芬顶住耳聋的打击,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命运交响曲》。中国历经28年的磨难,才迎来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经过15年的艰难谈判,力排众阻,才成为WTO的一员。中国足球用尽几代人的屈辱和汗水才铺就了冲出亚洲之路。这些语言充分表明学生对挫折有了较深的思考。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