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养成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5138 浏览:1825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2-1578(2013)04-0162-01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门科学。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和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下面仅就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试谈几点粗浅的心得。

1 展师德形象,做光辉楷模

德育是一种崇高的感性,是一种精神力量。地理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教师要把德育作为地理教学中的灵魂,自始至终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之中。我们在进行德育时,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学生就会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会增强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心和信心,会激起为保卫大好河山和改造祖国面貌而献身的壮志。要达到这种目标,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学生的光辉楷模。应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表现出良好的师德风尚和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到在学校工作特别是地理教学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2 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学习中国地理《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一节,在讲解了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及原因后,对学生讲:“如果你们今后有了条件,想去全国各地看一看,出门旅游的季节是选择冬季呢,还是夏季呢?理由是什么?”多数同学都赞成夏季出门,理由是夏季全国各地气温差别不大(青藏高原除外)

源于:论文格式排版www.udooo.com

,出门旅游行装轻便,冬季旅游则出行笨重,还冷飕飕的尤其去北方最不理想,太冷了,我接着问:“同学们想过没有,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具备这样的条件呢?”这样提问,既能引起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也能激发学生学好知识的兴趣。

3 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外活动这块有效阵地,组织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举办知识竞赛、图片展、墙报比赛等。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意志、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的活动。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艰苦奋斗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4 乡土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力争将教学内容同本地区的自然资源、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等相结合。例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时,我将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呈现给学生,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5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进行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其树立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在进行国情教育时,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从地理角度认识国情,即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反映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关系,及如何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等问题。例如,在“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水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地区和季节分配不均匀,常引起旱涝灾害,因此需要有资源忧患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德育教育的方法,恰当把握时机,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以及自身素质,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始终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锲而不舍地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另外,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也要注意策略,德育教育绝不能喧宾夺主,必须不断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注意渗透的可行性,强化渗透的反复性。只要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地渗透,耳濡目染地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