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音乐教学 >谈谈课堂教学以课例中探究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

谈谈课堂教学以课例中探究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

收藏本文 2024-04-09 点赞:7384 浏览:2384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活动中,师生问答是最常见的行为。问答行为需要学生参与,是一种互动行为。一次完整的问答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与一个或几个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课堂教学内容建构的过程。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活动中师生问答的有效性,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就郭吉成老师带领的“语文特级教师工作站”的一次“探究课堂有效性提问”的主题活动为支点,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本次活动安排我和王老师各上一堂常态课,两人执教同一篇文章,即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组内其他老师随堂听课,专门记录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情况,以便课后集体分析、探究。《清兵卫与葫芦》这篇文章被编排在《外国小说欣赏》“情节”这个话题中。我以《清兵卫与葫芦》作为教学的容器,根据编者的意图和学科指导意见上的要求,确立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分析小说的情节、掌握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进而理解小说的题旨。所以,在预设课堂提问时,我围绕“情节”这个中心话题,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1.结合初中所学的知识,小说有哪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平时阅读一篇小说,最能吸人眼球的是什么?(情节,教师板书)

3.阅读小说,梳理情节,概括各情节内容。

4.“葫芦被卖出高价”这个情节对于整篇小说来说,是不是画蛇添足?

5.探究时的情节走势,理解“摇摆”的含义。

6.这种“摇摆”的情节运行

中专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方式有何作用?

7.概括小说的主题,总结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一堂课结束后,我们十几个年轻老师围坐在特级教师郭吉成身边,围绕“探究课堂有效性提问”的主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在学友的启发下,郭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清兵卫与葫芦》的问题设置,我对“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有效的问题设置应该建立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

教学开始设置的三个问题,都是学生初中掌握的知识。从“已知”的问题进入课堂教学,可以唤起学生的表现欲,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充满活跃的分子。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已知”到“未知”。有效问题的设置应该诱发学生参与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使设置的问题立足于学生,进而水到渠成,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新问题的探讨中。

二、有效的问题设置应该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已经按照初中所学的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梳理完小说的基本情节,教师板书如下图:
开端:痴迷葫芦

发展:偶得宝葫芦

:没收、砸碎葫芦 → 被卖出高价

结局:改变爱好
教师指着板书,抛出自己的疑问:“葫芦被卖出高价”这个情节对于整篇小说来说,是不是画蛇添足?而先前的板书设计已经为学生指明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能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另类思考,从而构建他们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所以,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立即将板书新增添三条线:
开端:痴迷葫芦

发展:偶得宝葫芦

:没收、砸碎葫芦 → 被卖出高价

结局:改变爱好
学生以前只梳理小说的情节,整理小说的内容,初步概括出小说的主题;但并没有深入思考小说一个具体情节的设置的作用及效果。所以,教师这个问题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启发学生向新的领域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这可以引发学生对更多情节设置的思考。如:为什么设置“清兵卫痴迷于葫芦”这个情节?为什么交代“教员的兴趣爱好”?等等。闻一知十,语文课堂问答的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

三、有效问题的设置应该讲究问题衔接的流畅性

在初上这篇小说时,问题的设置有一定的跨度,衔接不很流畅,所以一堂课就跟着问题跳来跳去,没有行云流水之感。经过探讨,将整堂课的问题设置改为:

1.结合初中所学的知识,小说有哪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平时阅读一篇小说,最能吸人眼球的是什么?(情节,教师板书)

3.阅读小说,概括小说的故事内容。

4.小说基本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结局四部分,请概括各情节内容。

5.“葫芦被卖出高价”这个情节对于整篇小说来说,是不是画蛇添足?

6.细探时的情节走势,理解“摇摆”的含义。

7.这种“摇摆”的情节运行方式有何作用?

8.概括小说的主题,总结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对情节的梳理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熟悉基础上的,所以增添了第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第四个问题的铺垫,第四问与第五问是整体与局部、粗观与细究的关系。这样的一个调整,既完成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也使得学生学习如顺流泛舟,流畅惬意。

四、有效问题的设置应该注重问题的指向性

在“阅读小说,梳理情节,概括各情节内容”这一教学环节中,一学生概括小说发展阶段的情节内容为“发现普通的葫芦”。教师认为按常规逻辑,一只“普通”的葫芦是不值得清兵卫“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甚至冒着被训斥、被没收的危险,将葫芦带到学校里去。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找类似“独特”、“别致”等词语来形容清兵卫偶得的葫芦,于是判断学生的答案欠妥,在这个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提出新问题:“这是一只普通的葫芦吗?”而教材中,分明写着“……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提问就显得有点模糊,致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教师问题的指向性,问题自然无法回答上来。教师问题的设置,应该设置一定的语境,通过这个特殊的语境,来对问题的答案范围进行限制,同时也能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出口,不至于钻死胡同。教师与学生的问答行为才得以继续。
有课堂活动,必有师生相互的问答活动。提出“有价值”、“有梯度”、“高品质”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之一。它可以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它能够环环相扣,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它可以投石问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参考资料】
崔允漷.《有效教学》.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