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大学德育 >团队精神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团队精神培养基本

团队精神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团队精神培养基本

收藏本文 2024-03-20 点赞:32364 浏览:1462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对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团队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论述,用相关理论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具体操作步骤进行阐述。包括帮助学生树立团队观念、引导学生建立团队规则、明确团队任务、管理团队的成长阶段以及建立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五方面。
管理学教学团队精神团队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随着未来社会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将更加重要。《管理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就必然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从一开始之初仅限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学习,逐渐演变到现在的全校公共基础课,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了解一些基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如此教育的结果是造就了一大批拥有丰富管理知识的人。但在现实中,当人们需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时候却出现了许多困难,致使有人开始抱怨甚至怀疑其所学习的知识。
对于管理的概念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但究其根源,管理不外乎就是“通过人把事情做好”。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工作的公司,却无法选择自己共事的同事,要想真正学以致用,发挥管理的作用,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学习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另外,在学生进入大学校门之前的12年受教育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个主要观念是,检测如要升入好初中好高中以致最终进入一所好大学,自己就必须比其他同学学得更多更好。更重要的是,不能跟他人分享,否则就是给自己增加竞争对手。我们总是过分强调个人表现和个人成绩,我们鼓励学生善于竞争勇于超越,逐渐忘却了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大力表彰优秀生、尖子生,这些都与需要团队合作才能成功的全球性经济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为了使学生适应新时代竞争的需要,有必要把团队合作引入大学课堂。管理学不同于会计学和经济学等其他学科,它与实践的联系尤为紧密,在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观点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于实际的能力,而团队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手段。

二、相关文献回顾

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教授首次提出“团队”的概念: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式群体。团队合作是指一群有专业能力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实现某既定目标而相互支持合作的过程。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在一个团队中,为了有效完成共同目标,成员应当具有的一种能够融入团队,并贡献各自的知识、观点,以及进行相互协助以完成团队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获取协作的能力和执行能力。所谓团队精神,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感到满意与认同,自觉地以组织的利益和目标为重,在各自的工作中尽职尽责,自愿并主动与其他成员积极协作、共同努力奋斗的意愿和作风。一个团队竞争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团队中每位成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而且取决于每位成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高低,更取决于每位成员的合作意愿即团队精神。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团队合作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对传统“团结”精神的回归,也是21世纪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国外学术界对于团队合作的研究起步较早,从上世纪六七十年始就有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探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逐步由理论研究转为实证分析,对于学生团队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颇丰,比如有研究表明参与团队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个人绩效以及满意度;在课堂中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笔者在中文数据库搜索时发现,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相关文章数量不多,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中小学生、中职和高职学生身上,实施课程以体育、理化试验为主,对于大学生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培养竟无一篇相关文献。这让从事管理学相关课程教学工作五年之久的笔者在惊讶之余深感此项研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三、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具体措施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如下具体操作措施:

1.帮助学生树立团队观念

要让学生明白团队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三个步骤:首先,告知学生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在招聘时都明确要求“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其次,教师以实际工作说明团队合作的必要性,比如要做好一个管理咨询项目、一个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一个科学的财务预算等等,依靠个人力量无法完成;最后,教师要以具体实例进一步论证团队合作的力量,古今中外各种例子比比皆是。当学生明白了团队工作的好处之后,他们对学习团队合作技巧将会更加有兴趣。

2.引导学生建立团队规则

为了让团队工作效率更高,也为了让刚刚形成团队的成员之间打开沟通之门,教师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共同建立团队规则。各队可以根据成员实际情况订立相应的团队守则以及奖惩措施,比如所有成员都应该积极参加团队会议、按时完成相应工作、团队共同目标是什么,检测如某位成员对所负责的工作没能很好完成、敷衍了事、延期上交甚至没有上交应该怎么办。建立团队规则除了给团队成员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还能帮助团队在接下来的小组作业中更加有计划、节省时间并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3.明确团队任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和体会团队合作,教师必须清楚的阐述任务要求,包括最终期限、RACI表和工作过程记录表。
对于课堂上组队学习,有部分同学是持反对态度的,觉得意义不大浪费时间,甚至还有因为组队而闹矛盾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个人责任不明确互相推诿而造成的。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利用课堂时间教学生学会RACI表的制作。
所谓RACI表模型是McCann JE和Gilmore TN在1983年首次提出,后来逐步被运用到各行各业的一个简便有效的工具。是一个用以明确在工作过程中的各个角色及其相关责任的相对直观的模型。主要观点是认为工作过程是不可能自发或者自动进行的,必须有人对其进行作用,促使进程发生变化。因而,就很有必要对谁做什么,以及相互之间如何协调配合进行定义和描述。通常利用RACI表来帮助讨论、交流各个角色及相关责任。RACI表的建立步骤如下:(1)辨识整个流程,找出各项活动,将它们记录在RACI表的左侧。也就说让学生把完成此次作业所需要做的工作一项项细化并写出来,尽量详细。
(2)辨识流程、活动中的所有角色,将它们记录在RACI表的上方。即把全体小组成员名字记录在RACI表的上方。
(3)小组成员各自独立完成自己在RACI表中的方格单元。R(Responsible),代表负责执行任务的角色,具体负责操控项目、解决问题;A(Approve),代表对任务负全责的角色,只有经其同意或签署之后,项目才能得以进行;C(Consult),代表在任务实施前或中提供指导性意见的人员;I(Inform),代表及时被通知结果的人员,不必向其咨询、征求意见。
(4)合并小组成员各自的RACI表(如表1),并依据一定的原则对其进行讨论和调整。每一项工作最好有且只有一个“R”角色,这是RACI的一般原则。
当一项工作找不到“R”角色时,则出现缺口。当一项工作有多个“R”角色时,则出现交叠。解决缺口问题:如果某项工作找不到“R”角色,这时对工作负全责的人员则应该在现有角色中(或者发现新人选)挑选、任命一人担任“R”。解决交叠问题:如果不止一个“R”存在,那么就要对该工作进行再分解,然后再对“R”进行分配。除此之外,还应对RACI表横向纵向进行整体分析。如表1所示,从横向看,工作2“A”过多表明该工作跨成员的权限不均衡;工作4空白太少表明该项工作涉及成员太多。从纵向看,成员4“R”过多表明该成员负担过重或是缺乏专注;成员5没有“R”或“A”则表明该成员应该承担额外的工作,否则就有被团队踢出的可能。
(5)在第(4)步的基础上更新RACI表,对各个角色及其相关责任进行阐述。RACI的教学虽然会占用一些课堂时间,但实践结果证明这是非常值得学习和推荐一个团队合作工具。另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工作过程记录表是一个一直被忽略却极为有效的工具,它包括日常工作记录和团队会议纪要。对照工作过程记录表,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团队工作是否偏离最初目标、是否真正卓有成效,在保证按时完成团队作业的同时很好的学习团队合作的必要技巧。

4.管理团队的成长阶段

根据Tuckman & Jensen在1977年提出的理论,大多数的团队成长都会经历四个阶段:形成期(forming)、冲突期(storming)、规范期(norming)和高产期(performing)。在团队成立初期也即形成期(forming),最主要的工作是建立团队价值观和团队规则,具体内容前文已阐述。冲突期(storming)是最为危险和关键的一个时期,现实中许多团队无法顺利度过冲突期而走向解散的境地。这一阶段的团队成员可能会产生一些冲突,观念、工作方法、性格不同、学习能力差异等都可能会引起团队冲突,团队成员可能会觉得沮丧、失望,觉得这些冲突不可协调,或者不想去协调,会产生不想一起工作的念头,在这个阶段,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完成小组作业仅仅是任务的一部分,学习团队工作的技巧也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导鼓励团队成员共同努力顺利度过冲突期。当团队发展到规范期(norming)和高产期(performing),团队成员将会自觉遵循团队规则,不分你我的朝团队目标共同努力,从而使团队工作成效大大提升。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鼓励团队成员维持并享受这种状态。

5.建立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

对于团队分数,笔者采取让其他团队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在作业汇总报告之前,每个小组都会拿到一份评分表,针对主题、氛围、过程和参与度等十个维度分别对其他小组进行评分,最后由老师汇总求平均分及排序。这

源于:硕士论文www.udooo.com

种做法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能提高全体同学的关注度。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以团队形式共同完成作业,但最终期末成绩还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成绩是以学生个人期末卷面分数为基础,加上小组表现的“红利分”。有关“红利分”的计算,笔者在操作过程中依次尝试过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依据小组排名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因为小组表现突出赢得额外加分,但不会因为小组表现不佳而扣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团队意识培养贡献不是很大,因为一部分成绩很突出的同学还是有可能更愿意单打独斗。第二种是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加上小组成员卷面平均分高于上学期同类课程平均分的数值。这大大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团队成员的进步程度而不是原本能力的高低。第三种方法在第二种基础上则有较大突破,除了有加分还有减分。在期末时让学生对团队成员本学期的团队表现和贡献进行互评,“非常满意”(10分)、“较满意”(5分)、“一般”(0分)、“比较不满意”(-5分)、“非常不满意”(-10分)。在正式实施之前,笔者就预想到这种评价体系的操作难度会很大,很多学生不理解、抱怨、逃避并抵制互评,认为这会使团队不和谐,合作时间越长越觉得难评,难以想象给自己“好兄弟”或“好姐妹”评分的情形。尤其是有些小组有平时表现不太良好的同学,因为一学期的团队相处培了养很深的感情,大家觉得不应该给其“惩罚”,甚至会有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有意“挑拨离间”。尽管这种互评体系在操作上有难度,可信度和公平性也值得质疑,但从笔者的实践来看,总体上而言,这种方法对团队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首先,因为期末要给其他成员评分,这就鼓励学生关注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表现,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其次,因为互评分数直接关系到最后个人成绩是加分还是减分,这就鼓励所有团队成员尽量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最后,互评也会鼓励团队共同学习,增强团队成员间知识信息的共享。

四、总结与展望

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大学课堂应直接面向社会,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发挥作用的管理学更是如此。在笔者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团队成员的组成欠缺依据,是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老师根据经验稍加调配,应该通过更有说服力的测试数据和更科学的组合方法进行;通过一个学期的团队合作,学生在心理上有何变化,对学习的兴趣是否更高,自我感觉是否更良好,自我成就感是否更高,这样的情形到底能持续多久,对今后的工作是否真的有帮助,这些都欠缺更具说服力的数据支持。这也是笔者将要继续研究的课题,希望大学管理学课程除了相关知识外,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真正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Diana Page, Joseph G. Donelan. Team-Building Tools For Student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2003, January/February.
R.B. Sam Hilborn. Team Learning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1994, vol.37.
[3]Sandra L. Gibbons and Vicki Ebbeck. Team building through physical challenges in gender-segregated classes and student self-conceptions[J].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011, volume 34.
[4]Sanjib Chowdhury, Megan Endres, Thomas W. Lanis. Preparing Students for Success in Team Work Environments: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Confidence.2002,Vol.14.
[5]马颖.在教学中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4,(5).
[6]余俊渠.论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及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9).
[7]张忠.我国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2006,(12).
[8]尼克·海伊斯.协作制胜:成功的管理团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9]迈克尔·麦金.团队合作24策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