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

收藏本文 2024-03-26 点赞:18666 浏览:8254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观察力强的学生,一般对事物的感知迅速、准确、完整,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表现在学习上积累的知识丰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化学实验;观察能力;实验
【Abstract】Observation of the students,the general perception of things quickly,accurate and complete,to seize the most important objective things,the most fundamental factors,performance in the study on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Development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observation is that we must complete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in the teaching.
【Key words】The chemical experiment;Observation ability;The experiment
学生掌握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而观察能力提供必要的素材。许多教学经验证明:相对说来,观察力强的学生,一般对事物的感知迅速、准确、完整,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在单位时间内观察到的事物多,表现在学习上积累的知识丰富。而观察力弱的学生,往往对应该观察的事物感知迟缓,有的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表现在学习上,大多是学习成绩差。可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作用是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因此,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认为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加强观察策略的指导有如下几点做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

在演示实验时,如果不加指导,有的学生常常出现无目的、无要求、无策略,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的或有强烈刺激的化学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的主要内容。对于已经观察的现象,也往往不能完整地描述出它的特点,当然更谈不上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去思维和形成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化学概念了。例如,在为形成化学变化这个概念所做的镁燃烧的演示实验中,如果学生无目的地观察,则常常只注意到镁燃烧放出的强光,而往往未注意到白色氧化镁的生成。没有观察到白色氧化镁的生成,也就无法分析得出教材上对化学变化所下的定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所以,无目的的观察是不利于形成化学概念的。我们应善于运用类似的实例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在观察时,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出在实验中必须观察到那些现象后,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有关的事物上,从而达到观察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学会即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

“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等都要进行观察。只有全面观察,才有助于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才能对各个细节都有丰富的感知,便于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同时,也有利于发现特殊现象和新的理由,推动学生装进行深思,从面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清主次”就是要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内容,分清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这样观察进才不致忽略了主要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主要现象,也不会被疏忽放过。例如,观察试管中稀硝酸和铜的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虽然一氧化氮很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棕红色的二氧化氮,但因生成一氧化氮是主要现象,就必须及时抓住时机观察一氧化氮的生成。
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而又分清主次的观察,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必须迅速观察,我们可以结合“双基”的教学,教会他们掌握观察的规律。这个规律体现在观察的内容和顺序上。先观察仪器装置,再观察各种反应物质,面后观察物质变化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变化过程,最后观察生成物。就观察的内容而言,对仪器装置要在整体观察中迅速找到它的中心部位;观察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时,一般要注意它的颜色、状态、硬度、气味、比重、溶解性等物理性质;观察物质变化时,要注意观察反应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的特征,如熔化、升华、冒出气泡、生成沉淀、转变颜色、放热、吸热、燃烧、闪光、发声、爆炸等。

三、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参加观察活动,全面、正确地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化学上对“观察”的含义,应理解为不仅是用眼看,还要用鼻闻(气味)、用手摸(软硬等)、用耳听(声音)等,应用各种感官去感知观察的对象,才能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征。例如观察稀硫酸溶液和稀氢氧化钠溶液时,简单地用眼看,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就不能区分了。如果用手摸,则稀氢氧化钠溶液有油腻感觉,而稀硫酸溶液无油腻感觉;如果我们这时再引导学生用紫色石蕊度液去检验,又可用眼观察到稀氢氧化钠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稀硫酸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样,多方面的观察了解,就区别出两种溶液了。

四、指导学生学会把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外在属性或各事物间的外部联系。感知与思维总是密切地联系着的,整个观察过程都包含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化学现象的观察也不例外。例如,在初三化学中为了学习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我们分别加热盛有下列物质的三支试管:在第一支试管中盛有氯酸钾,在第二支试管中盛有二氧化锰,在第三支试管中盛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各物质的量为已知)。在加热过程中,利用火柴余烬进行检查,从而判断各试管中有无氧气放出,并对比其放出的速度。再检验第三支试管中,反应后二氧化锰的量有没有发生转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变。然后,分析、综合得出氯酸钾、二氧化锰的属性。这样,就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提供了全面、正确的感性的材料,这样在观察中进行这一系列方式策略的思维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和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策略,去观察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现象。使之善于把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