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养成教育 >讲求讲求课堂提问艺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讲求讲求课堂提问艺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收藏本文 2024-03-02 点赞:6042 浏览:1896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提问是教师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课堂提问除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外,更应讲究提问的艺术和方法。文章阐述了职高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四个基本原则和五个提问的方法。
关键词:课堂提问艺术;基本原则;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武器,又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锁钥和调节课堂气氛的杠杆,历来被称为一门艺术。
但是目前不少课堂上,尤其是职高语文的课堂上常常是设问,即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提问时不注意讲求提问的艺术,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不是学生的问题,而在于教师的提问技巧。问什么,必须依据职高语文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讲究的是科学;怎样问,自然应该服从于此,而更多的讲究的是艺术。
那么,如何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提升职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下面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两点粗浅的体会。

一、要遵循提问的原则

为了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极大地发掘课堂提问的价值并发挥其作用,教师进行课堂提问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目的性。

语文教师课堂上的任何提问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一般地说课堂提问有以下几类目的:一是为了了解和诊断学生学习情况为目的的而设计的提问。二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的提问。三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的而设计的提问。不论提出什么问题,都要为实现总的教学目的怎么写作,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无论是为了达到何种提问目的,语文教师对提问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精心设计,使提问真正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窗的金钥匙,使语文教学取得实效,达到让学生主动发展的终极目的。

2、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语文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所谓提问的启发性就是要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即激发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已知和未知的、旧知与

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udooo.com

新知的矛盾冲突。好的课堂提问,必须富有启发性,不仅要使学生能够回答出什么,还应该使学生能够讲清“为什么”。当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语文教师的提问只有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之间能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也就是说问题对学生具有潜在的选择意义,能给学生提供思考机会、引导其思考方向、扩大其思考广度、提高其思考层次,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能品尝到成功,才称得上是具有启发性的提问。

3、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最高的本领。”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应该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语文教师的提问就应该充分体现其不竭的创造潜能。职高语文教师的提问应最能反映其教学机智,能反映其对教学的理解程度,能反映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艺术追求,能突出语文教学的创造性特质。创造性是潜藏于人脑中的金矿,人人都富有创造力。语文教师应是富于灵智的创造者,富有情感的艺术家,在语文教学中善于捕捉和利用信息反馈所提供的各种教学契机,独具慧眼,以新颖的角度创造性地进行提问,启发学生从事创造性思考。对语文教师来说,成熟的课堂提问都应该是其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其独特的创造力。

4、适度性。

北宋王安石说过:“问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取之不固。”职高语文教师的提问应讲究适度性。课堂提问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体现适度性。适度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问难度要适宜,二是提问时机要恰当,三是提问密度要适当。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语文教师的提问一定要讲究适度性,做到难易适中,繁简适当,先易后难,精减数量,加大容量,提高质量,深文浅问,浅文深究,直事曲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二、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提问还须善问,提问要区别对象,根据不同情况,寻找教材的关键点、教材的不同点、学生的疑问点、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的突破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问。

1、寻找教材的关键点提问

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教师要寻找教材中的关键点提问,激活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就会绽放出创新的思维之花。
如《项链》一文“提示”把玛蒂尔德定性为“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主题是“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因而学生大都认为玛蒂尔德是个“坏女人”。在教学时,我提了这么个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玛蒂尔德真是个‘坏女人’吗?”此问一出,学生兴趣顿起,众说纷纭,于是我引导学生抓住她的诚实、善良、自尊、勇敢进行分析。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通过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玛蒂尔德已丢掉了她精神上的锁链,迫使她从梦幻中回到坚实的大地上来,一切粗笨的活儿和厨房里讨厌的杂事使她不再任信了,油腻的盆沿和锅台磨粗了她粉嫩的手指,她开始用自己的汗水浇灌自己的生活。她曾经是那样的爱慕虚荣,当她再次遇到佛莱思节夫人时,她是那样的坦然,把当年事实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了出来。这个曾经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通过磨练,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诚实、善良、自尊、勇敢的家庭劳动妇女。因而得出结论:玛蒂尔德并非是个“坏女人”。

2、寻找教材的不同点提问

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总是在相互比较中才最容易见出优劣和特点。寻找教材的不同点提问,可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把握同类事物的异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归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如教《雷雨》,通过对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前后两人对话的分析,学生明白了富于个性化的对话描写不仅可刻划人物性格,还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比基础上,我提了一问:高一时我们曾学过《荷花淀》,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夫妻话别”一场中的对话了,它与周、鲁两人的对话在情境、氛围、语调和方式上有何不同?然后我便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分析其心理、情感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周朴园的对话是从漫不经心到感觉奇怪到撒谎遮盖到惊恐紧张,最后语不成声。侍萍的话是语调平缓,自然掩饰,最后是悲愤地揭露。水生嫂的四句问话是平问、侧问、追问、逼问。这样,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而对作品中人物富于个性化的对话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就更加深刻了。

3、寻找学生的疑问点提问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教育家无不注重启发性疑问的设计。宋代学者张之厚认为:“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有“疑”才能产生认识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这就要求教师要深钻教材

学位论文www.udooo.com

,要善于创新提问,寻找学生的疑问点提问,以激活学生思维。当他们苦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教师不仅要善于在有疑处提问,更要善于在无疑处提问,后者比前者更有价值。因为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疑处学生往往会专心致志,而无疑处学生往往会粗枝大叶。此时提问,具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味道。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文中说马克思“停止了思想”,这一短语学生都懂,都知道是说马克思去世了。看起来学生对此已无疑了,但我却于此时提了一问:对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为什么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由于此问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且又有一定的新奇性和激励性,故使学生产生了认识冲突,对这个问题颇感兴趣。他给人类留下了无可估价的最宝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思想家形象。这样,通过无疑--设疑--释疑,学生对该文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4、寻找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问

设置的问题要落在实处,紧扣教学内容进行,不要为提问而提问。那种笼统模糊的提问会令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无所适从,甚至误导学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寻找教学的重点、难点来提问,这是职高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首选途径。教学中往往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对于学生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一般应以预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设计时,需要我们在课前领会新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目标,钻研透教材,进而设计出问题,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它展开对话。研读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热情大胆地交流,从而顺利把握了作者的思维过程,也为把握后文的内容打下了基础,同时加深了对全文的理解。

5、寻找教学的突破点提问

“学则须疑”,但并非问得越多越好。提问还得用心捕捉时机,选好突破口,选在要害处。一个好的提问往往能起到穿针引线,以一当十的作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的交叉点,关节点和枢纽点往往会变成理解和深化知识的拦路虎,如能在此处精心提问,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就能迅速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掌握和深化知识扫除障碍,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率。如讲《为了忘却的记念》,在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之后,笔者提了一问:忘却,就是忘记;记念,就是怀念,不忘记。二者意思相反,却并存一题,怎么解释?学生苦思冥想,一时不知从何答起。这时我一边点拨,一边继续提问:题目是动宾式,那么忘却的是什么?记念的又是什么?这时学生思路展开了,经过讨论,很快得出答案,在那黑暗的年代,烈士倒下了。面对反动派的卑鄙、黑暗非人的世界,作者满腔的悲愤,无处诉说,却又不能不说,只有在愤怒中忘却悲哀,在怀念中永远战斗。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永远的记念。
赞诃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我们人人都懂,且天天在做。实践告诉我们: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讲求课堂提问艺术,提问得法,就可以将教师为主体的“讲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堂”,就可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提升职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