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革新大专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革新大专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25733 浏览:11915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改十余年来,改革与创新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传统模式的老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练习似乎不再重要,那么作为基层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究竟该怎样做才能适应当今的课改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首先创新很重要,但学习基础也很重要

从中国国情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他们直接进入社会成为初级的劳动者,还有一部分进入职业中学,或者技校,经过一定的技能培训,他们成为工厂的打工者。向这些人群,他们需要的是简单的基础知识应用,学会先前教育家们发现和总结的定理公理已经很不错,如果过分的要求反而会使他们逆反厌学,特别是数学科目。总分按120分。中考题难易比为7;2;1对于大部分学困生重点在于数学等理科科目,对于这部分学生加强基础更为重要,培养创新显得不重要。这些初级社会劳动者会应用会计算会用公式成为他们以后生活生产的主要部分。创新并不是,也不能拼弃传统的学习方法中的全部,而是在教学过程注重和培养发现有创新品质的学生。

二、其次,要善于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要求人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要让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更强调学生课堂基本活动思想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从过去的双基变为现在的四基。教材编排顺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不在按过去先告诉你什么是方程,再讲方程的解法,而是先找出实际问题的例子,再去想办法解决,从而构建数学模型,再用方程解决。让学生在快乐中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学会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实践中,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谈发现,谈过程。让学习中等生谈学习困难,让较差学生谈大概的理解 。

三、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现

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而是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结构去主动和有选择地感知外界信息,建构其独特而又有个性的知识体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已经研究过的现成的数学观点中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亲身去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因此,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方式,要注意教学活动的开展,特别是章节后与教学关联较大的数学活动,有时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价值。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都有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作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有证实自己思想的,教师能否抓住这一点,是其数学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位置,把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猜想、质疑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要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完成形式化这个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学具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索,获得发现。动手操作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为此,在数需要操作过程,是因为对于多数数学知识来说,它通常是先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过程,然后再表现为一种对象、结构,例如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的概括与运用过程。

四、注重兴趣的培养

数学科目没有其他科目那样丰富多彩,大量的题需要练习。这就要求老师多收集与数学有关的故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比如,再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出了这样一道题;春节到春节到,一群小孩响鞭炮,一人一串多一串,一人两串少一串。问几个小孩几串炮?还有;几个老头去赶集,半路途中来分梨,每人两个多一个,每人三个少两个。问几个老头几个梨?再比如讲乘方时可以举国王下棋用2的64次方粒小麦赢玩国王的所有仓库粮食,也可以让学生对折一张白纸32次,猜测0.1毫米厚的纸张看能否超过100米高的楼房。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找出解决办法,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乘方变换之快。

五、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
例如,例1 解不等式 4(1+x)解:去括号,得
4+4x移项,得
4x-x<13-4
合并同类项,得
3x<9
不等式两边都除3,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源于:论文大纲www.udooo.com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总之教无定法,我们要紧跟时代。结合本地教育的实际情况不断跟新,不断学习才能做一个永不掉队的好老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