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素质教育 >古诗词让“点拨”成为古诗词教学中亮点查抄袭率

古诗词让“点拨”成为古诗词教学中亮点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3-15 点赞:6875 浏览:206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有人认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非常简单,学生做到“三会”即可。哪“三会”呢?一会背会默写;二会解释字词;三会解释词语。事实上古诗词教学并非如此简单。有人认为古诗词语句凝炼含蓄、又富有跳跃性,解读时很大的空白需要填补等。于是,出现教师先介绍背景、解析意思、赏析语句、总结主题思想,最后归纳写作手法等。学生则忙于记笔记,被动接受被动积累。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没有情感的共鸣,更没有给学生带来诗意享受。学生就像一个容器,教师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一股脑儿地往“容器”里装,学生最终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前者把古诗词教学过于简单化,后者把古诗词教学过于复杂化;前者教学缺少点拨,后者教学讲解过多,两者都各有弊端,不利于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在学生多读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思考、解决疑问,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点播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要因文而异,也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对诗词的内容要适当点拨。诗词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原文,让学生对诗词内容有所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虽有点夸张,但的确有道理,强调了多读就能够理解意思。有的教师爱多讲,占去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教学效果也不佳。应该让学生自己读,自己领悟,遇到学生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可做适当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
其次,要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

源于:论文怎么写www.udooo.com

理解内容。如学习的《沁园春.雪》一文,可以在学生对照注释读两遍智之后,作如下设计:
师问:“这首词中描写的是什么景色?”生答:“雪景。”
师问:“这是哪个地方的雪景?”生答:“我国的北方的雪景。”
师问:“词人具体描写了北方的哪些地方的雪景?”生答:“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师问:“还写了什么地方的雪景?”生答:“群山、高原。”
师问:“这些地方的雪景各是什么样的?”
生答:“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师问:“这些景色,诗人是通过哪一个字引出来的?”生答:“望”字。
学习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先让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可设计4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诗句的理解:(1)诗中哪句写了“传说”?“传说”有什么作用?生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点拨作用:传说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点拨:寂寞、惆怅之感。)(3)诗人登楼看到了什么景象?(点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流露出诗人什么感情?生答:“思乡之情。”通过这4个问题的设计,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就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其次,诗词的意象需要点拨。诗歌精炼的语言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如学习的《沁园春.雪》,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雪景,再进一步想象雪后天晴、红妆素裹的景象。通过想象理解诗人在景中流出的情感(热爱祖国山河)。
再次,诗词的主题思想需要点拨。学习的《沁园春.雪》时,可问:这首词哪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习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可问:哪句赞美了梅的高尚品质呢?(点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哪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君王想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愿望没有实现,词人想替君王了却这个愿望,可惜白发长出,力不从心了。“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雄心壮志不能实现的悲愤之情。这句点睛之笔,教师不点拨学生是不会理解的。因此,古诗词教学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读背,也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忽视学生的读背,教师要适当地进行点拨。
教学是一门艺术。孔子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观点。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古诗词,不同的学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请不要忽视“点拨”的作用要让“点拨”成为古诗词教学中的亮点。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