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图书馆 >> 博物馆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

收藏本文 2024-04-08 点赞:23480 浏览:10632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纲要”课针对民族学生的教学实效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希望与同仁共享心得。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民族学生;时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大学生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该课程从开设之日起,就受到理论界比较一致的赞同,被认为是“切中了当下许多青年人因缺乏历史教育而未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之要害”,因而教育部门“出台了这项为青年人补历史课的举措”。但对于民族学生而言,“纲要”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纲要”课如何有效地在民族学生间开展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了解民族学生的特点、熟知“纲要”课的性质是上好“纲要课”的前提

首先,要充分了解民族学生的特点。俗话说“知己知彼,百胜不怠”,要使“纲要”课在民族学生中有一定的实效,首当其冲的是要了解他们。笔者所在的学校——喀什师范学院,它是一所民汉合校的高校,其中90%以上的学生是民族学生,而绝大多数汉族老师要给民族学生授课,尤其是思政课,这就要求汉族老师必须了解他们的特点。民族学生人文知识较为缺乏,知识结构断层,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但绝大多数的民族学生求知欲旺盛、敢说敢问、勤奋刻苦。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只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他们同样能把该课程学好,“纲要”课的教学任务也同样能够顺利完成。
其次,熟知“纲要”课的性质。“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求逻辑”的课程。它的基本价值导向是通过教授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使大学生深刻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系脉络。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认清当代中国的大局,把握中国发展的大势。通过读懂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强化国情和责任意识,从而在当今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理性地将个人的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贯通起来,实现大学生成才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结合。该课程虽以历史为基础,但它绝非单纯的历史课。它与中学历史课、大学本科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称概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而言,中学历史课在内容和分量上远远超过“纲要”的课程体系,它是全方位的史实积累和知识灌输,主要讲述历史“是什么”;“纲要”课则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段历史知识的升华,讲述“为什么”,两者之间具备了由低到高由知识积累到认识升华的层次递进关系。“纲要”与大学本科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的关联则是,前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后者是专业素质课,前者侧重于思想性、理论性和德育功能教育,后者则注重专门知识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纲要”与“概论”的相同之处是两门课程讲授的内容都发生在中国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这一大背景下。不同之处,一则是两者的教授方式不同,“纲要”重点讲“史”,以历史讲逻辑。“概论”重点讲“论”,“以理论求逻辑”。二则是两者的授课目的不同,“纲要”主要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达到“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目的,而“概论”课程主要是“从理论上科学回答为什么中国只能选择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侧重于科学的理论分析。英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讲过:”没有政治科学的历史科学无果, 没有历史科学的政治科学无根。”这句话正好可以阐释“纲要“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二、熟练掌握和运用针对民族学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上好“纲要”课的保证

首先,要立足于民族精神的视角。对于民族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加强他们的民族精神教育,具体到“纲要”课而言,就是一定要立足于民族精神的视角来授课。“纲要”课以历史为积淀,而历史本身就是由一代代人的精神史构成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心。鲁迅先生曾在《华盖集》中指出:“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3]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此处所指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而非某个单个民族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浓缩。在“纲要”课的学习当中,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就有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等。
其次,要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民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民族班的“纲要”课讲授要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1)人物式讲授,即将教材内容完全打散,按照人物在历史中的出场顺序重新组合教材内容,把人和事结合起来讲授,让鲜活的历史人物成为开启民族学生历史知识殿堂的钥匙,激发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按照人物参与历史的脉络,将“纲要”课的内容分为:林则徐与战争、洪秀全于太平天国农动、康梁与戊戌变法、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南陈北李与五四运动、与中国革命、与国共合作、江林集团与十年、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等系列来讲授,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将地域史料融入“纲要”课教学。“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民族学生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等的限制,鲜有走出过自己所生活的地域的。笔者所在的喀什师范学院,就有好多民族学生从没有走出过新疆。这种状况使民族学生感觉“纲要”课教材所讲授的内容离他们很遥远,产生陌生感和隔离感。如果能够把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地方历史结合起来,即在阐述每一阶段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线索的前提下,突出地方史与普通历史规律的联系和区别,将地域史料融入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udooo.com

“纲要”课教学之中,不仅增加了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为民族学生补充了乡土历史知识,弘扬了地域文化,更重要的是使民族学生由爱家乡上升到爱祖国,完成修该门课的教学目标。具体操作可以按照“纲要”课设置的阶段详细介绍其每一编的“综述”,重在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然后具体证之于(或辩之于)地方史,即寻找地方史发展和普遍规律一致或不一致的地方。这样就取消了课本里大量历史知识的讲授,可以争取足够时间进行历史规律和地方史结合的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地方史教学,即可以让民族学生全面了解高校所在地的历史特色,也培养了民族学生对身边历史的关注,有助于形成民族学生历史荣辱感和培养历史的责任感。地方史教学通过发掘身边普遍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让民族学生感知历史,体味历史,触摸历史。通过身边的历史人物和事迹,营造强烈的历史现场感,从而对民族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培养他们对于历史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其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笔者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就结合新疆地方史的相关内容来讲授,效果确实不错。

源于:论文如何写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